55岁的徐军在上海出生,在宁波、马鞍山长大,美国籍,可他却总说自己是“半个苏州人”。“1978年考入当时的苏州医学院,读了5年,毕业后做过2年的临床医生,在苏州有很多同学,我们常在一起聚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先后赴沪、赴美求学、工作多年,于2008年8月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来到苏州创业。他现为苏州圣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其参与的小核酸药物研制项目入选了我市首批“海鸥计划”。“苏州的发展太快了!记得读书时,从医学院后门到苏大附一院后门,常经过一条乌鹊桥弄,现在拓宽成了乌鹊桥路,当时十全街、凤凰街很窄,竹辉路一带是农田。”他感慨地说,一转眼就是20多年,不管自己身在哪里,“小城深巷”的苏州情调,始终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我去过许多地方,但苏州这块敞开胸怀的热土,这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相信来到这里的每一个海外学子,都能感同身受。“小核酸技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是通过短双链核糖核酸(即小核酸)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技术,被认为将在未来10-20年为制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徐军告诉记者,“正是瞄准这一点,2008年恰逢园区来美国招商,我们团队抓住机遇,一起来苏州实现创业的梦。我们一个策略是,进行小核酸药物的早期研发,吸引投资者、制造企业参与合作、加以推进。”
然而,创业维艰!“尤其生物制药行业,前期投入大、研发和回报周期长,第1、2年,公司连续亏损。正是靠着政府的鼎力扶持,我们最终挺过来了。”徐军说,团队领衔人物陆阳博士获评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在获百万元奖励的基础上,政府配套创投650万元,生物纳米园减免公司房租费用,等等,“像这样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就我们所知道的,在国内许多地方、在美国,是从来没有的”。他感慨万千,刚来时,生物纳米园只有两三栋楼,如今这里已高楼林立,纳米技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及诊断技术、研发服务外包领域的企业,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这几年的发展啊!
在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学习、工作的经历,让徐军在基因治疗和核酸干扰药物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告诉记者,细胞和动物实验证明,公司研制的无疤痕皮肤伤口愈合小核酸纳米创新药物,以及治疗老年性视黄斑及视网膜病变的小核酸创新药物,取得了比已有的其他同类候选药物更好的疗效。
徐军透露,这两种新药已吸引两家上市企业签订合作意向,项目总金额达9000万元,“大概还需要5年左右时间,两种新药有望成为“临床新药”!能够做成一种新药,是所有制药人的一生的梦想、一生的成就。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能实现梦想的绝好机遇,我一定会好好把握、加倍努力”。
妻子和17岁的儿子都在美国,徐军每年五分之三时间在苏州,五分之二时间在美国。“一般在苏州呆2个月,然后回美国呆1-1.5个月,我就是一只飞来飞去的‘海鸥’”他笑着告诉记者,“在苏州时,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妻子和儿子,问问妻子的工作和身体情况,督促儿子的学习,鼓励他争取更好的成绩。我不想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妻子和孩子也在默默地支持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