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我国ASCVD疾病负担呈不断上升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由于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异,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明显升高。因此,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决定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指南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本指南全面覆盖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旨在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防治。
变化一:血脂异常流行特征改变(高TG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变化二:在TC、TG、LDL-C和HDL-C基础上,增加了ApoA1、ApoB、Lp(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
变化三:明确sd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ASCVD风险评估及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并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检测
变化四:细化ASCVD风险评估流程
(1)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
(2)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极)高危的危险分层;
(3)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增加CKD(慢性肾脏病)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
变化五:增加了“ASCVD风险增强因素”评估,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
变化六:将Lp(a)加入了ASCVD 低危人群的主要血脂参考指标
变化七:进一步明确原发性(遗传性)血脂异常的致病基因及对脂蛋白的影响
变化八:扩大血脂筛查人群范围,进一步细化筛查频率
变化九:明确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
变化十:调整了不同风险等级个体的降脂靶点的目标值
变化十一:细化降脂达标治疗策略
变化十二:明确生活方式对血脂的影响
变化十三:明确降脂膳食治疗推荐
变化十四:明确高TG的血脂管理
变化十五:介绍了四种国外新型降脂药物(均暂未在我国上市)
变化十六:明确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适用情况
变化十七:明确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具体目标值推荐
变化十八:细化特定人群(CKD3-5期、脑卒中、老年等)降脂治疗策略
变化十九:明确儿童及青少年血脂异常参考标准
变化二十:细化FH(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流程,并明确推荐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