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变株究竟有多危险呢?目前研究发现疫苗仍然有效

2021-05-19 09:14 · aday

新冠疫情

新冠病毒的变异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令人担忧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印度疫情的严峻形势,使人们对新冠病毒突变的担忧增加。印度出现的突变株同时携带E484Q和L452R两种突变,命名为B.1.617。此毒株在2020年10月已被报道,目前已在几十个国家检测到。

截止目前,已有多株新冠病毒突变株引起广泛关注,比如英国突变株(B.1.1.7)、南非突变株(B.1.351)、巴西突变株(P.1)、印度突变株(B.1.617)等。这些突变株之间大多没有垂直进化的关系,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独立进化形成的。这些突变株要么增加了病毒传播效率,使其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毒株,要么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使现有疫苗或抗体药物的疗效降低。

事实上“印度双突变病毒”并不仅仅只有两个位点的突变,还包含其他较高频率的突变位点。科研人员对印度突变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pike蛋白的3个突变位点:

E484Q:有科学家认为E484Q类似于在P.1(巴西)和B.1.351(南非)中的E484K,但目前E484Q是否增加了Spike蛋白与ACE2的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L452R:这个突变已经在其他突变株(B.1.429)中发现,其可能与抗原逃逸及增加与受体蛋白ACE2的亲和力有关。

P681R:此突变在B.1.1.7中也有发现,该位点紧邻Spike蛋白的Furin酶切位点,P681R突变体可能促进S1/S2的形成,进而可能增强病毒的传播力。

印度理工学院在BioRxiv发表了一篇关于印度突变株B.1.617的研究论文,对3种不同的Spike-ACE2复合物进行分子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印度突变株B.1.617突变导致S抗原与hACE2之间的结合能力增加。L452R和E484Q的突变增加了S蛋白的稳定性和肽链内相互作用,这可能会改变人产生的抗体对S蛋白的结合能力。此外,与野生型相比,B.1.1.7突变株与hACE2的LYS353的氢键加强,并且结合亲和力更高。

英国剑桥大学的Gupta组在推特上传了极为重要的印度突变株B.1.617的数据,评估了B.1.617的逃逸情况。结果发现相比野生型,E484Q突变使疫苗接种血清中和活性下降了6倍,L452R使血清中和活性下降了4倍。而E484Q和L452R的“双突变”使血清中和活性只下降了4倍,和仅含L452R单一突变的假病毒的中和活性相当。而Bharat和ICMR的研究团队报道的预印本文献中,B.1.1617的血清中和能力下降不到2倍。目前针对B.1.617的研究队列规模较小,并且显示出抗体有效性的下降程度也较低,说明疫苗仍然对印度突变体有效。

目前B.1.617已经演化出三个后代谱系,分别是B.1.617.1、B.1.617.2和B.1.617.3,它们的突变略有不同,并存在中和抗体敏感性降低的风险。但此突变株是否更具有传播力,且导致印度新冠肺炎病例激增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了支持科研人员更好、更快的研究新冠病毒突变体,义翘神州已经构建80多种突变体重组蛋白用于科学研究,并多次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在本期讲座中,特邀请义翘神州的产品经理杨滨博士为大家介绍突变株的相关特点,以及疫苗、诊断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结合实际案例分享我们的病毒产品研发策略,以便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实际支持。欢迎大家扫码进行报名,了解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SARS-CoV-2 spike mutations, L452R, E484Q and P681R, in the second wave of COVID-19 in Maharashtra, India

2. Neutralization of 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B.1.617 with sera of BBV152 vaccinees

3. Possible link between higher transmissibility of B.1.617 and B.1.1.7 variants of SARS-CoV-2 and increase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its spike protein and hACE2 affinity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