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华恒生物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88639,保荐机构为兴业证券。此次公开发行新股 2,700 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的25%,发行价格为每股23.16元,募集资金5.71亿元。
图片源自招股书
华恒生物成立于2005年,于201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丙氨酸系列产品、D-泛酸钙和 α-熊果苷。
2014年,华恒生物曾在新三板挂牌,并在2016年6月16日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文件,拟在沪市主板上市。然而一年后,该公司却中止了IPO申请,并最终于2017年年底撤回IPO申请文件。在终止IPO前夕,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曾陷入P2P她金控逾期风波。
对此,华恒生物在招股书中回应称,判决认定该案非单位犯罪,郭恒华和巾帼系公司不存在非吸和集资诈骗行为,无需承担退赔集资参与人未兑付资金实际损失责任。此外,郭恒华准备应对清偿责任的专项偿付资产价值约0.96亿。
图片源自招股书
据统计,近年来,丙氨酸系列产品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未来市场需求将以约 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在2023年市场需求量将达到 8.1 万吨。
图片源自招股书
作为全球最大的丙氨酸生产商,华恒生物在该领域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拓展,该公司的营收有望实现新的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丙氨酸系列产品是华恒生物当前主要的营收来源,2017-2019年及2020上半年,相关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99.62%、98.57%、86.79%和87.1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业务或许将收到影响。同时,报告期内,华恒生物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营业收入的占比超过60%,其中来自第一大客户巴斯夫的销售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44%, 高度集中的客户潜藏着重大依赖风险。
另外,初代菌株是华恒技术研发链的源头,然而目前该公司初代菌种获取主要依赖于外部科研院所,L-丙氨酸产品的初代菌种来源于百迈生物等、DL-丙氨酸产品的初代菌种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β-丙氨酸产品与 α-熊果苷产品的初代菌种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因此,如果该公司今后无法继续通过外部渠道获取相应的初代菌种,将影响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据悉,此次华恒生物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投入交替年产2.5万吨丙氨酸、缬氨酸项目以及发酵法丙氨酸5000吨/年技改扩产项目,少量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参考资料:
1.华恒生物招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