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动脉网”,作者张晓旭。
2018年以来,港股IPO迎来热潮,流程简便、条件宽松、成功率高、排队时间短,成为企业热衷于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据券商统计,过往4年港股申报IPO的企业,从申报IPO材料算起到首发上市日期,平均只需要114天。
随着去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生效,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一批尚未完成商业化的生物科技企业也加入到港股IPO的热潮中。去年,共有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4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在新规之后赴港IPO。
今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企业在香港IPO?其中有多少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具体表现如何?动脉网对此做了梳理。
10家医疗健康企业赴港IPO,
药企占比最高
2019年上半年港股IPO医疗健康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香港联合交易所,企业官网
动脉网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上半年共有10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在香港上市。这些企业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有3家来自江苏,2家来自上海。
江苏是医药大省,汇集了恒瑞医药、扬子江药业、药明康德等一大批相应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还拥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泰州中国医药城、连云港经开区等医药产业聚集地,当地药企拥有大量技术和政策优势。
2018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使得当地药企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位于产业链上更多的资源。
从业务分布来看,这10家企业涉及药物发现、生物制药、辅助生殖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其中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就占了6家。各家业务侧重分别如下:
2019年上半年港股IPO医疗健康企业简介
资料来源:企业官网
3家生物科技公司未盈利,
但产品管线丰富
2019年上半年赴港IPO医疗健康企业营收情况
2019年上半年赴港IPO医疗健康企业盈利情况。
营收与盈利数据来源:各企业招股说明书、2018年年报,动脉网整理
从10家企业近三年来的营收与盈利情况看,动脉网大致将这10家企业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成熟期企业
翰森制药,年收入50亿以上,年利润10亿元以上,并逐年稳步提升。
翰森制药已成立24年,是中国排名前列的研发驱动型制药公司。该公司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及心血管六大领域,拥有广泛、多元化且领先的药物组合,专注于1.1类创新药及首仿药的研发和商业化。
2002年起,翰森制药开始研制1.1类创新药,目前已有2种新分子实体1.1类创新药开发上市,6种1.1类在研创新药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或更晚期的研发阶段,其中4种将在2020年以前推出。
此外,翰森制药还开发了多种自主技术,包括专有的聚乙二醇化修饰技术,该技术帮助公司研发了一系列1.1类创新长效药物。
截至目前,翰森制药已在中国推出超过30种首仿药:包括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欧兰宁、阿美宁,用于抗肿瘤的普来乐、泽菲、昕维、昕泰,用于抗感染的泽坦、恒捷、恒森,用于糖尿病的孚来迪,用于消化道疾病的瑞波特。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翰森制药共有30种药品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13种为翰森的主要药品。2016年-2018年,这13种主要药品的收入占相关期间总收入的83.4%、85.7%、89.5%。
第二梯队:成长期企业
成长期企业已形成各自稳定的盈利能力,或是研发技术,或是商业模式。此次包括:方达控股、维亚生物、锦欣生殖、奥园健康和中智全球。
方达控股是一家合同研究机构(CRO),2016年-2018年,营收分别为3.37亿、4.59亿、5.7亿,最大收入来源是提供贯穿整个药物研发过程的生物分析服务。近年来,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见等监管政策的影响,药物研究和分析外包机会增多,方达控股抓住这一契机,收入大幅增加。
同为CRO的维亚生物,是一家新药发现技术机构,具有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已为全球十大制药公司中的九家提供药物发现服务,业务还遍及全球数百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院所。
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维亚生物还向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将传统的现金换服务模式(CFS)与独有的股权换服务模式(EFS)结合起来。按EFS模式,维亚生物向客户提供药物发现、孵化服务以换取客户的股权或经济利益,并享受其知识产权价值的上升潜力;同时,用CFS模式保持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
2016年-2018年,维亚生物营收分别为0.96亿、1.48亿、2.10亿,纯利润也相应大幅增加,增长部分主要就来自公平值增加以及出售若干孵化投资企业的股权。
锦欣生殖是一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2016年-2018年,总营收分别为3.46亿、6.63亿、9.22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全国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提供的辅助生殖平均成功率为45%,而锦欣生殖高达54%。除了技术优势,锦欣生殖还通过收购来扩张产业覆盖范围。
目前,集团旗下拥有成都西囡妇科医院、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美国RSA中心及PGS实验室NexGenomics等多家机构,大多为收购而来。
奥园健康是一家物业管理及商业运营服务商,2016年-2018年营收分别为2.65亿、4.36亿、6.19亿。其招股说明书显示,涉及医疗产业的业务暂未产生收益,主要收益仍来自物业管理、商业运营这样的优势板块。奥园健康正在探索的业务包括美容培训、中医服务、养老服务。
此外,中智全球是一家医护行业资格认证平台服务商,2016年-2018年营收分别为2.14亿、2.05亿、2.34亿,其主要业务在美国,收益大多来自会员就供应商资格认证解决方案支付的年费。嘉涛(香港)控股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安老院舍运营商,建立了Kato嘉涛、Fai TO辉涛等知名品牌安老院,2016年-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1.19亿、1.33亿、1.25亿。
第三梯队:尚未盈利企业
去年4月3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生效,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新规促使一大批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IPO,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今年在香港上市的几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包括康希诺生物、基石药业和迈博药业,其情况如下:
康希诺生物致力于研发、生产和商业化高质量、创新及经济实惠的疫苗,目前,正在为12个疾病领域研发15种疫苗。康希诺除了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及埃博拉病毒病的3种产品临近商业化之外,还有6种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临床试验申请阶段,另外6种为临床前在研疫苗。
2016年-2018年,康希诺分别亏损0.5亿、0.64亿、1.38亿,研发费用也逐年增加,分别为0.5亿、0.68亿、1.14亿。
康希诺生物产品管线,来源:企业官网
基石药业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2016年-2018年,基石药业分别亏损2.53亿、3.43亿、17.93亿,未来几年仍会产生重大开支及经营亏损,绝大部分仍是研发所致。
目前,基石药业已建立一条包括15种肿瘤候选药物组成的肿瘤药物管线,其中5款后期候选药物正处于或接近关键性试验阶段。
基石药业产品管线,来源:基石药业官网
迈博药业专注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候选药物管线包括9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其中3个为处于Ⅲ期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2016年-2018年,迈博药业分别亏损0.35亿、0.48亿、1.50亿。
以上三家企业除了均未盈利之外,还存在以下三个共性:
三家企业的成立时间稍短,都还没有成功上市新药。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曾发表文章,统计了药品研发周期,数据显示:药物从临床前靶点筛选到最终上市,平均至少要13.5年(不包括靶点确认阶段),临床前开发所需时间为5.5年,临床平均开发时间为8年。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也指出,药物研发时平均长约10年,研发平均成本大约28.7亿美元。
尽管不同研究报告在统计药物研发周期和成本时,因药品针对的疾病领域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时间周期长,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疫苗研发同样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家企业都拥有各自领域内的空白产品,未来市场成长空间较大。
例如,迈博药业的CMAB007为一家中国本土公司在中国开发的唯一一种已达到Ⅲ期临床试验的单抗哮喘疗法;康希诺的Ad5-EBOV是中国第一种获批准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并获批准作应急使用及国家储备;免疫检查点蛋白的抗体抑制剂使用已成为成功的癌症治疗方法,近期的趋势为使用肿瘤免疫治疗骨干产品:PD-1、PD-L1及CTLA-4抗体的联合疗法,而基石药业是中国唯一一家三种肿瘤免疫治疗骨干抗体均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公司。
三家企业研发能力突出,后续管线数量多,也能为今后的成长空间加码。
从三家企业的市值情况还可以看出:基石药业的市值是另两家的一倍多,除药物本身所在的肿瘤领域有较大的市值空间之外,多款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后期。国内首个全人源、自然全长的PD-L1单抗CS1001在2018年11月启动Ⅲ期临床,另一款用于治疗具有1DH1基因突变的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Ivosidenib,在2018年7月获得了美国FDA的上市批准。
政策与行业双重驱动 疫苗股涨势最高
各企业港股市值,数据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7月2日收盘
各企业发行价与现价对比,数据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7月2日收盘
从各公司股价与市值来看,翰森制药涨势可观。
作为营收和利润均保持稳步增长的成熟期药企,翰森制药的营收和盈利情况远远领先同期上市的其他企业,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市值突破千亿。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文件出台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享有若干优势,包括在集中招标程序中享受优待。翰森制药三种主要产品欧兰宁、昕维及孚来迪分别是首个在中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奥氮平、甲磺酸伊马替尼及瑞格列奈片仿制药,在集中招标程序中取得一定优势。
去年4+7带量采购预中选名单中,翰森制药就有两种药品入选,按官方公布的采购量和中标价,相当于一次性获得高达2.29亿的订单。此外,翰森制药还将根据分级诊疗制度以及政府对小型医院日益增加的优惠政策,增加在县级及社区医院的覆盖,以扩大销售网络,促进新产品的销售增长。
作为十家企业中唯一的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康希诺生物股价涨幅最高,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其股价最高点达45.75港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用疫苗生产国,根据中检院数据披露,每年疫苗批签发量在7-10亿人次之间,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疫苗批签发量同比下降明显,这主要与长生生物事件导致长生生物停产,部分疫苗批签发放缓有关。预计随着行业事件影响的消退,国内疫苗批签发量有望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
此外,今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出台,并将于12 月 1 日起施行。这是国内首部疫苗管理法,充分体现了国家提升疫苗行业准入标准、优化行业竞争格局、肃清行业乱象、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并购及龙头发展、鼓励创新研发的核心思想,行业确定性增强。
因此,投资者对疫苗企业的信心也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成熟期企业赴港IPO收效喜人,资金与影响力双丰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能募集更多资金,以支持进一步研发和商业化,每家企业各取所需。
近年来,中资股、内资在香港市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选择到哪个市场,会受到上市规则、市场估值、IPO排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创板即将开闸,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将IPO目标转移至内地。
接下来,欲IPO的医疗健康企业,尤其是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又有多少会踏上香港上市之路?登陆科创板的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是否会超过联交所,2019年下半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