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昉:玉米应成为中国转基因产业突破口

2012-03-18 07:00 · tiffany

全国政协委员黄大昉,多年来,他因公开支持转基因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再次参加两会,面对同样的话题,他依然坚持己见。他呼吁,应将转基因玉米作为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导读:全国政协委员黄大昉,多年来,他因公开支持转基因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再次参加两会,面对同样的话题,他依然坚持己见。他呼吁,应将转基因玉米作为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我不怕被人骂”

说这话的人叫黄大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他因公开支持转基因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再次参加两会,面对同样的话题,他依然坚持己见。

在《粮食法》为转基因主粮设置监管屏障的背景下,黄大昉呼吁:应加快国内转基因玉米自主开发,将转基因玉米作为我国转基因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抓手,作为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新“玉米危机”

中国的玉米产业格局发生逆转,是从两年前才开始的。只是谁都没有想到,逆差的数据增长竟如此之快,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玉米产业到了难以控制局面的危险边缘。

2010年之前的15年里,中国进口玉米的数量微不足道。当时的中国几乎完全依靠国内产量就能满足需求。

“2010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50万吨,2011年这个数据小幅增长到170万吨,而今年我们已经与阿根廷签署了进口400万吨玉米的协议。”黄大昉告诉《中国科学报》。

玉米与养殖业直接相关,因此玉米的消费水平相比水稻、小麦等其他主粮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

黄大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现阶段,中国人均玉米消费量为每年140公斤,美国是800公斤,中等发达国家平均为200公斤。如要实现2020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在未来10年内,我国对玉米的需求将大大超过水稻、小麦等其他主粮。

“如果从人均140公斤到200公斤,再乘上14亿人口,这个数千万吨的缺口如何解决?更何况,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的需求就会达到这个程度。”黄大昉说。

实际上,玉米危机早在2003年就已埋下伏笔。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玉米制乙醇、氨基酸、淀粉糖等一系列项目的开发,特别是养殖业的快速增长,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保持了每年30%的高速增长。

而另外一方面,全国玉米平均亩产还不到400公斤,不及美国单产的一半。此外,在全国土地利用日益紧缺的形势下,指望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也非常困难。目前,我国玉米每年增产在3%左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玉米出现今天的局面也是一种必然。”黄大昉说,“玉米应该吸取大豆的教训,不能成为下一个沦陷的产业。”进口转基因

面对新一轮玉米危机,黄大昉开出一剂药方,便是转基因。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是否隐藏长期危害性难以确认,中国官方始终未允许其商业生产。但黄大昉认为,种植转基因农产品已经成为国际趋势。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ISAAA)最近发布了2011年度各国生物技术作物(即“转基因”)种植情况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种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较上一年又增长8%,达到24亿亩,是中国耕地面积的1.33倍;总产值超过1700亿美元。

以转基因玉米为例,目前美国转基因玉米已接近玉米总面积的90%,除大量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美国国内也将转基因玉米广泛用于能源、医药、饲料和食品加工。

一直对转基因农产品持保守态度的欧洲国家,近年立场也逐步松动。黄大昉告诉《中国科学报》,2011年有六个欧洲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面积较上年增长25%,另有20多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准进口用于加工食品和饲料。

当前,美国90%、阿根廷85%以上的玉米都为转基因品种。“为了满足国内对玉米的刚性需求,我们不得不大量从这些国家进口转基因玉米,只是在入关时会根据中国的法律进行安全性检测。”黄大昉说,“现实情况如此,我们唯有加快对转基因技术的自主研发,才有可能挽救危局,避免玉米成为下一个"大豆"。”

争议“品种审定”

“从可操作性上看,我国已经在玉米新品种培育上获得了一些非常好的产品。”黄大昉告诉《中国科学报》,“如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抗虫玉米,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化,将有效缩小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并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黄大昉指出,目前国内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已取得重大突破,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现行品种审定与安全评价之间缺乏同步配合和协调。

黄大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书册,这是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记者看到,其中的条例和规定全面涵盖了农业转基因的研究开发、试验生产、加工、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程化的评价和管理。

而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颁发安全证书,经过了大约10年的安全性评估和审查。

之所以过程如此漫长,是因为评估过程十分严谨。据介绍,首先,研发单位要提供基因的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数据。之后,由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委员会,包括生物技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全方位的严格审查。审查结果再送交由农业、卫生、环保等11个部委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审查作出决定,最后由农业部颁发允许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而获得了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这些转基因品种就能进入商业化生产。在上百姓餐桌之前,还需经过最后一道关卡“品种审定”。

而争议正起于此。据介绍,在获得了安全证书之后,转基因品种还必须通过农业部相关部门的品种审定,这个过程还需要3~4年时间。

“任何一个优良品种的寿命都是有限的。现在技术日新月异,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平均3~5年就更新一代,这种落后于技术发展的管理程序等于是让技术成果胎死腹中。”对此,黄大昉直言不讳。

“在拿到了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之后,还须再花3~4年时间进行品种审定,这是没有道理的。”黄大昉说,“不符合国际惯例,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规定。”

黄大昉呼吁,农业管理部门应更好地协调品种审定与安全评价之间的关系,制定简化品种审定程序的具体办法,加快推进转基因玉米自主开发并早日实现产业化。

“有些人认为现在舆论环境不好,我们应该等一等再投入,认为慢一点没关系,这种认知是危险的,发展是硬道理,你不发展不推进不搞自主研发,玉米总有一天会重蹈大豆的覆辙。”黄大昉说,“中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需求十分迫切,不能再一次错失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