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中小公司是创新药发展的核心主力

2012-08-06 15:48 · buyou

生物探索在采访上海易闻医药董事长杨文时,他表示整个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可以说,国内对创新药有需求,有潜在的市场空间。但是天才级别项目负责人稀缺以及国内创新药研发的一个结构性矛盾——对早期项目的创新药公司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人很少,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创新药研发的难度。国内创新药有前景,但是未来路程非常艰难。个人认为,未来5-10年这种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上海易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多年从事创新药研发的技术专家为基础组建的创新药研发企业,主要是从事1.1类创新药的早期研发,主营业务阶段从药理靶点的化合物筛选到临床前研究,拿到临床许可批文之后就把化合物专利和临床许可批文转让给国内外的一些有充足资金实力大药厂, 公司的运作模式运用美国最新的流行的创新药研发模式(Virtual new drug discovery), 公司本身不购置大型实验设备,通过分别委托不同有资质的CRO公司完成不同的临床前实验数据,公司拥有化合物专利和这些实验数据。生物探索有幸采访了上海易闻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讨论国内创新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杨文访谈视频

生物探索:请您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您的公司团队?

杨文:上海易闻医药是在张江药谷,我们是由一帮专门做创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大家在这个行业都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团队共有7个人,其中有3个博士,3个硕士生,1个本科做分析。目前我们手中有3个创新药项目,有1个项目已经完成筛选并申报化合物专利,1个项目得到高活性先导化合物,还有1个项目刚开始第一轮步筛选。

生物探索:易闻运用了低成本创新药物的筛选模式,能够有效解决CADD建模超高假阳性率的世界性难题。它的原理是怎样的?

杨文:CADD模型构建技术其实就是分子模拟技术,分子模拟技术是欧美近二十年来利用计算机模拟模型技术来构建的,这项技术代表着最新的创新药研发的技术水平。这项技术是属于分子学水平,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基本非常真实的模拟蛋白质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这个模拟技术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显示了100个好结果中,其实可能只有1个甚至1个不到结果用实验证明是真实的。大的公司一般会拿出100-200万个药库去筛选,然后从中筛选出5000-20000个高活性药物候选,然后再对这些筛选出来的高活性药物候选进行测试。像药明康德这样国内最大的CRO公司,一个化合物的价格是2000美金,再乘以5000-20000间的某个数字,这样算来合成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也是CADD模型构建技术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我们现在所做的3个项目中,基本都是做的10-50个规模,相比大公司筛选出5000个高活性候选药物,我们只要做10-50个化合物实验就能筛选出1个高活性候选药物,这可以比大公司成本节省很多,这项核心技术也是我们团队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生物探索:作为创业公司,回顾创业历程,总是有颇多的感受,在您看来,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感悟是?

杨文:公司虽然成立可能时间不久,但是这些项目在我们团队已经做了4年多。最开始我们是基于对技术的理解,我们能够解决CADD构建技术平台可靠性的技术问题,照理说我们应该有很好的机会。最近一年我们和不同的风投和投资机构沟通,结果发现还是困难重重,找到合适的投资者很难。因为我们发现,太早期的项目,国内能看懂的投资者本来就不多,绝大部门投资者听说这项目是早期的,就不会多考虑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思路。毕竟在我国创新药申报每年大约在二十几个,最近五六年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而国外每年创新药的申报量每年约在700-1100多。所以我国的创新药申报数量和美国还是有天壤之别。现在国内已经形成共识,做创新药既不是国内大的公司,也不是科研院所或大学教授,创新药发展的核心主力应该是小公司,但小公司的问题在于,如果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很难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

生物探索:易闻的公司运作模式很独特,公司本身不购置固定资产,而是外包一些CRO公司,这样的好处在于?

杨文:这个模式其实不是我们创造的,这个模式是美国最新的流行的创新药研发模式(Virtual new drug discovery), 90年代中期一位风投学家提出的,当时美国面临着创新药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于是他提出,与其花钱养一大帮的人,还不如利用服务外包的模式,类似于现在Iphone的模式,主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低端像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都可以外包给其他公司。美国的创新药公司都是这样的模式,管理一个项目只需5-8个专家,这些专家自己不做实验,通过分别委托不同有资质的CRO公司完成不同的临床前实验数据,公司拥有化合物专利和这些实验数据。CRO公司的价格还比较合理,而且公司本身也不购置大型实验设备,也不需要聘期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我们看到,一家虚拟创新药研发公司,从药物靶点开始做到临床2期,大概花费3000-5000万,而这些钱只够大公司一个研发团队的工资,这种情况下,虚拟创新研发公司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当然研发团队必须有自己核心技术,比如说化合物专利,如果每个人都能建立虚拟创新药研发公司,那么它本身就不值钱。所以建立虚拟创新药公司的核心,一是有自己的独门技术,二是知道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和CRO公司打交道。我们易闻过去4年就是用这种模式在做,我们这些项目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用个人名义在做,主要都是通过和CRO的合作。我们觉得这种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潮流,国内这种模式还处于刚引入的阶段,相信在未来5-10年内被广泛接受。

生物探索:您如何看待国内创新药市场,它未来几年的发展预测?

杨文:我们分两面来理解,第一,我们国内确实对创新药有需求,2011年我们国家单个药品销售额超4、5亿的有240多个,我国大药厂每年净利润超过2亿有100多家,前一百强的国内药厂每年净利润都超过2亿。浙江贝达花了8年的时间拿到一个1.1的创新药,花费大约在1.2亿。其实在合适的模式下,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并没有大公司宣传的那么多,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都能承受这个成本。创新药的研发,资金只是一个因素,其实很重要的因素是项目负责人,像浙江贝达丁烈明这样的天才项目负责人很难找。整个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可以说,国内对创新药有需求,有潜在的市场空间。但是天才级别项目负责人稀缺以及国内创新药研发的一个结构性矛盾——对早期项目的创新药公司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人很少,无形中也增加了创新药研发的难度。国内创新药有前景,但是路程非常艰难。个人认为,未来5-10年这种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