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显示,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可能达到2400万人,20年时间将增加近五成。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癌症形势如此严峻,国内外有无最新的治疗进展?
记者日前(12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召开的第二届肿瘤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新闻见面会上获悉,8月19日,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的第二届肿瘤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将在津召开,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全球肿瘤医学专家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癌症防治的最新动态。新闻见面会上,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王平教授表示,随着精准医学的观念开始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肿瘤的治疗观念也正在逐渐从“对症”治疗向对“基因”治疗的模式转变,尤其是“大数据”的加盟,使得经验性、千篇一律的治疗模式在未来或许会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肿瘤治疗方式。
第二届肿瘤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韩国癌症中心医院、美国墨菲特癌症中心、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协办,会议为期三天。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张志愿,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路德维得癌症研究所韦伯斯特·卡维尼等全球近千名肿瘤学领域专家学者,将分别就肿瘤预防、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肿瘤放射治疗与分子影像、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外科治疗进展、肿瘤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大数据时代的肿瘤精准治疗等多个当下全球肿瘤防治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将来的肿瘤的治疗一定是从一个精准地预防和诊断开始,然后是一个精准地治疗,带给患者一个精准地治疗效果”王平院长表示,这些“精准”地背后离不开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假设驱动的方法转向数据驱动的方法,是由大数据发展而催生出来的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也给了当今医学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代的特点,云存储计算已经在快速的向各行各业渗透,尤其是在医学领域更发挥了其改变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强大魅力。肿瘤医学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宏观上准确反映肿瘤病人的分布情况、疾病发布比例、治疗方案统计等数据。微观上,可以统计出分子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药物副反应情况等,及时反映肿瘤病人的治疗现状和有效预计肿瘤治疗后的预后效果,有助于深度挖掘肿瘤治疗的规律,为精准医疗提供参考依据,助推肿瘤新药研发。
目前我国肿瘤防治面对严重挑战,一方面是肿瘤发病率还在继续攀升,另一方面医疗无效或者微效的情况还比较常见,总体治疗有效率未及一半。王平院长介绍,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大多数肿瘤的发证都是自身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目前肿瘤的治疗模式仍然是“一刀切”,即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种病都是同一个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模式忽视了人类自身遗传基因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基因测序为主的精准医疗,可以监测人的遗传信息,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并为肿瘤精准医学的实施奠定基础,这将有可能改变目前肿瘤治疗过程中传统“一刀切”的治疗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的人提供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2016年天津市肿瘤医院建立我国首个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对肿瘤医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规范的收集、分析、利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精准医疗的强大助推器和战略性基础设施。据悉,该中心未来将开发覆盖全国的精准医疗大数据平台,并最终建立包含生物样本库、组学数据、临床数据、随访数据、知识库、文献库在内的“肿瘤精准医疗联盟网络”。医生可以在该中心通过基因测序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肿瘤预防及治疗方案,进行精准化诊治,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