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大佬何以玩不转中国市场

2015-08-25 14:12 · 北京时代方略

为何在欧美国家无比风光的仿制药大佬们,到了号称全球坐三望二的中国医药市场就玩不转了呢?业内对此有诸多解释,从企业文化到营销资源等因素都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尚未成熟。


前段时间,昆药集团发布公告,拟出资约3亿元将贝克诺顿的外资股权全部收购。这笔交易额度并不大,以贝克诺顿在国内业务的规模来看,至多也不过点点涟漪。尽管如此,业内依然对这笔交易予以了较多关注,大抵还是因为贝克诺顿的外方实际控制人是仿制药巨头梯瓦的缘故。成立20多年,相对梯瓦在欧美国家市场的表现,贝克诺顿的业绩也许不算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出,自然也容易被解读为无奈之举。梯瓦这次的离去,令业内联想到了Orchid、迈兰、阿特维斯等诸多国际仿制药巨头从中国市场撤退。

为何在欧美国家无比风光的仿制药大佬们,到了号称全球坐三望二的中国医药市场就玩不转了呢?业内对此有诸多解释,从企业文化到营销资源等因素都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尚未成熟。

众所周知,在美国,拥有同等质量的仿制药正是凭借其成本和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原研产品的市场,从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生态背后,是美国仿制药成熟、集中的药品流通环节:McKesson、Cardinal Health和ABC三家占据了90%以上的批发业务,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比较确定。在成熟的渠道中,行业信息基本透明,竞争较为有序,仿制药物美价廉,只需凭借其产品优势就可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

反观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则是另一番光景。尽管中国医药工业4000余家企业的规模常年被诟病为集中度不足,但相比医药流通领域,则又要自叹弗如了,全国上下医药流通商有1万多家,省、市、县各级均有分布,高度分散的流通环境背后,是各区域市场复杂的商业生态。相比美国等市场,国内医药流通的商业环境远未成熟,企业仅仅依靠产品力,很难获得较大的优势地位,必须与渠道打交道,并留出相应的利润。美国医药行业大约有70%的利润属于制造,各级流通共计占有约30%的利润,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基本还是倒过来的。

此种环境很难令人满意,却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即使是中国一流的医药企业,其业绩往往也是以总部属地市场占最大比例。对于总部属地之外的市场,其渠道掌控力往往要打上一些折扣。

本土大佬尚且如此,习惯了凭借产品优势在成熟市场上打拼的仿制药巨头们,面对复杂的流通渠道环境,自然更加讨不了好,业绩迟迟难有大跃进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尽管近年来坊间对于印度药企进军中国市场早已是满城风雨,然而,在当下的流通环境中,即使印度仿制药企可以大量涌入,也未必就比梯瓦等表现得更好。

拥有物美价廉产品的国际仿制药巨头挥别中国,对中国患者来说更多是遗憾,这也许算是中国医药市场的growing pains吧。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希望商业环境能够越来越成熟,外企留下的市场空间,能够让更多优秀的本土医药企业竞争获得,只有这样,于国于民乃至对中国的医药产业而言,才是真正的幸事。

关于北京时代方略

北京时代方略是国内著名医药管理咨询公司,领先的战略创新与资源整合平台,致力于成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变革发展的顶级智库。微信和新浪微博搜索“时代方略”,加入关注即可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