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美纳+西达本胺】:揭秘中国原创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

2015-10-05 06:00 · 陈莫伊

在近期举办的BIO-FORUM2015全球医院创新战略专场中,微芯生物研发副总裁宁志强以及贝达药物董事长丁列明相继与大家分享了“西达本胺”和“凯美纳”研发和上市过程中经历的故事。


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

今年5月,央视新闻联播《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专栏报道了深圳微芯生物的总裁鲁先平“十年坚守成功“破冰”,原创抗癌药西达本胺登上国际舞台”的事迹。节目推出后,西达本胺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据记者了解,公司为此还成立了电话专线。

6月21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的“聚焦医疗行业创新进行时:攻克癌症不再遥远”的主题再次介绍了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Chidamide),并且在同期节目中介绍了浙江贝达药业的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Icotinib)。

巧合的是,在近期举办的BIO-FORUM2015全球医院创新战略专场中,微芯生物研发副总裁宁志强以及贝达药物董事长丁列明相继与大家分享了“西达本胺”和“凯美纳”研发和上市过程中经历的故事。现场丁列明博士还提到央视去贝达录制的话题,而录制的上一站就是微芯生物。

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凯美纳”

2011年丁列明博士和他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发成功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例治疗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从而结束了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这是里程碑的突破,更是对团队十多年坚持的最好回报。

“10年的故事在20分钟内讲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想到西达苯胺14年的故事也在20分钟内讲完,我就舒服多了。”丁列明博士用幽默的语言开启了他精彩的演讲。

目前,国内的医药创新环境为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系统的不完善也让企业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面临很多困难。丁列明博士在他的报告中回顾了凯美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并分享了他们成功的解决方案。

凯美纳的适应症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研究表明中国人的EGFR突变远远高出欧洲人(17%),这仿佛是上帝赐予中国患者的救命药。

2002年,丁列明的团队开始了凯美纳的临床前研究,2005年5月,团队完成了所有的临床前研究;2006年进入临床研究,2011年药物成功上市。丁列明表示,从EGFR基因的发现到凯美纳的上市是转化医学非常成功的例子。

事实上,凯美纳的Ⅲ期临床试验遇到过一个很大的挑战,即与当时市场上最好的抗肺癌药易瑞沙(吉非替尼)进行“阳性对照双盲试验”,这既是对凯美纳的药品本身的挑战,也对公司的经济支出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按照试验方案,购买易瑞沙需要2600多万,而当时贝达已负债三千多万。

在多次寻求投资无果的情况下,丁列明求助了公司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政府雪中送炭,向公司资助了1500万元,买来对照的进口药,启动Ⅲ期临床研究。之后又获得了国家、省里重大专项的支持,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支持也跟上了。

2009年2月试验启动,同年10月入组全部完成,2010年6月公布了Ⅲ期临床试验揭盲结果,凯美纳主要疗效指标无进展生存期( PFS)、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比率都优于对照组。2011年6月,贝达药业拿到新药证书,并在8月作为首个原创新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自上市后,凯美纳取得了亮眼的业绩,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实现1亿元的销售额,第一个完整年的销售额达2.5亿元,而2014年更是实现了7亿元的销售额;以病人数计算,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9亿元。

丁列明在报告的最后表示,凯美纳的成功获得了多方的支持,为了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贝达药业启动了“后续免费用药项目”,凡用药6个月有效的病人,之后的用药将免费,目前已有近200个病人获得了“免费用药”的权力。

首款国产抗T细胞淋巴瘤新药“西达本胺”


关于深圳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笔者之前写过两篇文章,即《我国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和《鲁先平:十年坚守成功“破冰”,原创抗癌药登上国际舞台》,详细介绍了西达苯胺的原理、适应症、售价等相关的信息,本篇就不再赘述。

以下列举两张宁志强博士的报告中提到的西达苯胺与其它FDA获批产品的对比PPT:

 

编辑圈点:

自央视报道西达本胺以来,笔者今年年初写的文章下面出现了很多询药的留言,也有打电话和加微信询药的情况。笔者认为,国产原创药在提高药价可及性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患者用药途径的可及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