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军研究员: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迫在眉睫

2015-01-21 06:00 · 李亦奇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军对记者表示,由于埃博拉受地域局限且研发疫苗缺少经济价值,以前一直未引起疫苗研发企业的重视。目前全球还没有正式获批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因此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机构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感染埃博拉的病例已超过2.1万,其中8429人死亡。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将在本月内开始对两种可能安全、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最终试验,这预示着这些疫苗有效与否答案即将揭晓。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由于该疾病的潜伏期为2~21天,在未出现症状之前,随着被感染人员的流动,疫情会逐渐被带到其他国家。目前出现感染病例的国家已由最初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扩散到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和马里。“传统的隔离、检疫措施无法完全有效抑制疫情,埃博拉蔓延速度激增,有可能成为全球威胁性疾病。”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军对记者表示,由于埃博拉受地域局限且研发疫苗缺少经济价值,以前一直未引起疫苗研发企业的重视。目前全球还没有正式获批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因此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机构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全球聚焦疫苗研发

疫苗的接种是传染病常规的防控手段,刘文军表示,虽然目前仍没有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但全球多个实验室都已在前期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尤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可以获得快速、有效的保护,为此次埃博拉防控奠定了基础。

据他介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采用多种途径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其中包括灭活疫苗、反向遗传改造的复制缺陷型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牛痘病毒载体疫苗、狂犬病毒载体疫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载体疫苗、DNA 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

“DNA疫苗和人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已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并证明了其安全性,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完善。”刘文军告诉记者,目前进展较好的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共同研发的基于复制缺陷型黑猩猩3型腺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cAd3-EBOV”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国家微生物实验室研发的基于减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rVSVΔG-EBOVGP”,这两个候选疫苗已通过快速通道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试验证明“cAd3-EBOV”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下一步要在西非等国进行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一旦证明疫苗能够实现有效的保护力,将加快用于西非的疫情防控。”刘文军说。

对于此次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协助多个公司开展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包括强生公司的荷兰子公司Crucell公司以及丹麦生物技术企业巴伐利亚北欧公司,同时对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生物医药高级研发部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Profectus进行资助,以帮助他们进行相关研究。

不仅如此,世界几大制药巨头也纷纷加入了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葛兰素史克公司获得了“cAd3-EBOV”的授权,默克公司获得了“rVSVΔG-EBOV-GP”的授权,巴伐利亚北欧公司也已将研发的埃博拉疫苗“MVA-BN filo/AdVac”授权给了强生公司。刘文军称,他们的加入将加快疫苗的研发生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