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市场商机无限,国内药企如何应对?

2014-10-30 06:00 · alicy

从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的5年间,全球将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专利药到期高峰的到来,意味着研发并掌握着这些药物的跨国制药巨头正在告别长达20多年的“专利垄断”时代;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意味着仿制药将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从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的5年间,全球将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

专利药到期高峰的到来,意味着研发并掌握着这些药物的跨国制药巨头正在告别长达20多年的“专利垄断”时代;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意味着仿制药将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根据药品行业的规律,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后因为价格上的劣势,很多难以为继,而中国的仿制药市场份额在97%左右,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

“专利悬崖”的到来

随着今年5月美国的蓝色小药丸的专利到期,中国的药企陷入仿制蓝色药丸的争夺战。

这个原名叫万艾可的蓝色药丸,也就是俗称的伟哥,截至2013年,在全球已售出3亿片,成为辉瑞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最赚钱的“金矿”。

而在巨大的收益面前,中国的药企却只能“无动于衷”,因为蓝色小药丸还处于专利保护期,中国的药企不能仿制。

然而,2014年5月12日,万艾可在中国的专利到期,这一消息让中国的药企兴奋起来。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目前广州白云山制药、河北常山药业、江苏联环药业等近20家企业,均已申报了万艾可仿制药批文。

其实万艾可的专利到期,只不过是全球原研药“专利悬崖”的一个缩影。

在仿制药大量上市后的6个月内,价格通常会降到专利药的20%左右,而专利药的销售额会下降70%,这种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

北大纵横医药高级合伙人史立臣透露,从2012年开始,全球将有600余种专利药逐渐到期。对于除部分中药为独家品种、九成药品均为仿制药的国内市场来说,机会很大。

招商证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仿制药制药流程大为简化且成本较低,预计在2015年左右,国内仿制药规模可能会接近5000亿元。

而磨拳擦掌的药企,在专利到期之前,也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烧钱”的新药

国际上把药品分为“专利药”(也称新药)和“仿制药”。

按照世界公认程序,新药的研发有一个严格的筛选过程。从实验室起步直到用于临床患者,每种新药的研发周期平均为12-13年。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其29家跨国企业会员2011年在新药研发上的总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会员企业每年将20.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而每种新药的研发花费平均为12亿美元。

另据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对制药企业而言,每10种药物只有3种能够收回成本,每2.5万个化合物中仅有1个能够盈利。

“医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制、申报到临床、销售,最后到普通老百姓能用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10年到15年。”我国药品检验行业一位专家表示。

不过,我国在近年来也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脚步。

2007年6月,《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强调必须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

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2008年推出的旨在加快国内药物研发的“国家新药创新与发展项目”,该项目资金达6.6亿元。

“近年来国家也在鼓励新药研发,目前我国大概有10-20种创新药。”上述药品检验行业专家介绍。

但新药的研发绝非一日之功。中国的“新药”绝大多数都是不同剂型或者不同规格的仿制药。还有一种行业内称之为“Me-too”的药物,即在新药基础上进行修改,找出不受专利保护的相似的化学结构。

“我们所说的新药是西药研发的一种方式,原研药的研发成本非常高,现在的新药研发成本,平均下来花费在10亿美元左右,时间要花10年左右。”广州一家药企的项目负责人刘威表示。

对于国内一些企业来说,不可能花10亿美元去研发一种药,而且西药研发的成功率很低,刘威介绍道。

仿制药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制药产业开始腾飞,出现了大批制药厂,高峰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制药厂加起来有5000多家,与美国的600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中国第一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从2002年开始中国仿制药行业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时期,大家都在拼命申报项目,尽可能多地拿批文,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2006年中期达到了顶峰,短短4年里原药监局批了太多的许可证。”上述药品检验行业专家表示。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8.9万余张药品上市许可证中的95%是在2007年以前发放的,分布在将近5000家药厂手里。这也导致我国的仿制药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中国仿制药的质量在国际上饱受争议,甚至落在了另一个仿制药大国——印度的后面。

2009年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年鉴显示,中国进入WHO采购目录的品种数量为6个,印度则是194个,远超中国。

这一巨大差距背后虽然有一些其他因素,但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多数仿制药的质量达不到WHO的要求。

说到与国外仿制药的差距,刘威觉得很委屈,“其实我们的很多项目做得很好,但是因为我国的标准相对较低,就会给人一种山寨的感觉,或者是质次价廉的影响”。

刘威所说的仿制药标准低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

2012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规划》提出,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其中570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常用的化学药在2015年前完成。

据了解,这570种常用药品涉及2400家企业,3.3万个批准文号,九成以上的文号都是2007年以前批准的。

但这项工作在我国进展得并不顺利。

截至2014年8月,这项工作尚处于摸索方法的阶段。国家食药监局公布了这一阶段要做的75个药品的目录,也只完成了5个药品的方法论证。

“做好一致性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核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核心是指应该以药物的治疗效果为一致,而不是质量标准的一致性评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杜冠华说。

除了标准的确定,让药企诟病最多的就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制度。

“和美国审批时间需要一年相比,我国仿制药的审批时间大概是5年左右。”刘威表示。

过长的审批时间让药企既着急又无奈。

刘威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已经进展到制成片剂和胶囊,“但是如果三年五年都审批不下来的话,已经制好的药就会过保质期了,就只能扔掉或者销毁。”刘威说。
关键词: 仿制药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