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市场一家上市制药企业发布公告称进军基因测序市场,当日早盘该公司股票涨停。同日,拥有基因检测概念的另外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纷纷飘红,基因测序概念整体走强。虽然目前大量的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停滞,但资本市场对基因测序概念的追捧不减反增。与此同时,国内外多家企业争相布局,也显示了这个行业未来的潜力。
大浪淘沙
“从2009年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至今,这一检测已在北京、长治、成都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对新生儿免费开展,总检测量近70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介绍其主导研究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
基于此,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首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特殊贡献奖”。
“在这70万人中,我们发现了耳聋基因携带者近3万人,其中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1597人,总的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5%。”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孙义民告诉记者,对于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通过携带药物使用指导卡片和基因配型卡片,在就医时出示给医生,可有效预防此类携带者“一针致聋”的风险。
“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很多地方政府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孙义民说,试剂盒可同时检测4个基因9个位点,覆盖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80%。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基因检测项目之一。其他在国内可以开展的此类基因检测项目还有唐氏综合征、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
我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约有80万~120万有出生缺陷,如果能够进行更安全、有效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将可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巨大的利润刺激下,国内各种旗号的基因检测服务遍地开花,鱼龙混杂。这些用于基因检测的仪器、试剂,有的获得医疗器械批准文号,有些则没有。由于缺乏规范,部分检测不仅结果存疑,且带来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3月份,卫计委发文允许医疗机构申报试点。据了解,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对全国各地申报基因测序临床研究的试点300多家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单位进行评估,以便尽快开展试点工作。
“有这样一个洗牌的过程,将会促进这个产业未来的规范发展。”中山大学药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秦卫华表示。好的会更好,不好的将被淘汰掉。
爆发前夜
“做基因检测只需要通过采集5ml孕妇外周静脉血,我们的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就能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一位生物芯片企业的技术人员为记者介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比起传统的血清学筛查和侵入性取样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无创取样、无流产风险、高灵敏度、准确性高的特点。
这一技术主要针对唐氏综合征、小儿爱德华兹综合征和Patau综合征等三种常见染色体病。华大基因近期获批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也正是针对这一检测项目。
据了解,此前孕妇做这一检测的价格约2000元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价格也将进一步下降,如果算上全国每年孕产妇的基数,仅这一项检测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这一技术的准确率虽然很高,但目前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检测方法。”北京某妇产科医生表示,虽然很看好这一技术,但就目前来说,一是存在一定几率的假阳性,二是临床缺乏相关应用规范,同时实施的基本条件也不太成熟。
在华大基因获批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文备注中,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要求:在该产品上市后继续搜集至少10家临床机构、总数不少于10万例临床使用数据作为临床补充资料,在产品下一次延续注册时提交。并使用该试剂检测的全部结果(包括阴性、阳性)与卫生主管部门关于胎儿染色体产前诊断技术标准以羊水穿刺核型分析和出生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
市场分化加速
在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数据库能够查询到的与基因检测有关的仪器、试剂、耗材有517条,涉及肿瘤、肝病、血液病等多个疾病领域。事实上,向国家卫生计生委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并不只限于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还包括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在抢夺产前筛查的同时,肿瘤诊断与治疗也成为新的抢夺热点。
国内实施测序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直接把小型测序仪部署到试点医院和研究机构,就地完成采样、测序、分析全过程;二是集中收样,统一外包给服务商,进行超高通量工厂式测序,这种模式下科研机构及医院完全没必要购买任何测序仪。“现在高通量测序一次可以处理几十甚至上百件样本,有些医院可能一年也收集不到开一次机的样本。样本量少,平摊到每位测序者身上的费用就高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另外,检测的这些步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现在国内基因检测基本上都采用第二种模式。该人士认为,目前医院自主进行此类基因检测服务的可能性较低,预计未来几年内,这种高通量工厂式测序将继续保持主流模式地位。
记者从Illumina网站看到,其中列出的10个购买Illumina HiSeq X10高通量测序系统的企业,中国占了2家。HiSeq X10是一套共10台超高通量测序仪,可在3天内测出180人的全基因组。
药明康德也在今年3月购入一套Illumina HiSeq X10测序系统,随后该公司在7月宣布:其提供的临床基因服务将从目前的目标基因组合、外显子组及转录组规模测序进一步拓展至基于HiSeq X10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服务。
但另一位分析师表示,近年来随着Illumina、Life Tech等公司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其带来的变化使基因测序仪器价格逐渐下降,测序成本和操作难度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科研机构已经从Illumina等公司购置了基因测序仪进行自我服务,所以整个科研行业的基因测序将是一个分散化加速的阶段。
华大基因此次获批的两种仪器,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通量高,但周期较长,适用于工厂超高通量测序;另一种半导体测序法,测序周期短,可灵活部署,适合部署到有一定业务量的大中型医院,就地采样、测序、分析,并出具报告,显然是打算两个模式都不放松。
“这个行业之前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比较多,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一上市,国外产品价格马上降一半,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要自主创新的原因。”孙义民说,仪器是一个方面,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等配套也必须跟上,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