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二类疫苗:市场复苏 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4-04-18 06:00 · doris

随着国内认真做疫苗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后续研发上市品种逐渐进入收获期。虽然面临诸多限制,国内二类苗企业纷纷布局,等产能逐渐释放后,竞争将非常激烈。


4月8日,华兰生物透露,WHO将在未来几天就流感疫苗的预认证到公司实地检查。若现场认证顺利,其流感疫苗就能进入联合国疫苗采购目录。无独有偶,4月4日,CFDA官网显示,智飞生物全资子公司北京绿竹自主研发的“AC群脑膜炎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结合疫苗”(即AC-Hib三联疫苗)审评完毕,正在待制证,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划产品上市推广工作。

随着国内认真做疫苗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后续研发上市品种逐渐进入收获期。“国内二类苗企业目前都在布局,等产能逐渐释放后,竞争将非常激烈。”朱涛是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首席科学家,他告诉记者,在发展新疫苗的同时,市场国际化思维也在这些企业中铆足了劲。

联合苗开发逢春

发展AC-Hib三联疫苗,被智飞生物看作是未来的新增长点。该疫苗在国内外首次将AC流脑结合疫苗和Hib疫苗这两种预防不同传染病的疫苗功能“二合一”,能同时预防A群C群脑膜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发的相关疾病,减少接种针次。2012年,国内A群、C群脑膜炎疫苗批签发数量是2960万人份;Hib疫苗批签发数量是3360万人份。智飞生物获批签发数量约为1300万人份,市场份额约为38.7%。“以目前我国每年1600万左右的新生婴儿测算,此三联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一位长期关注疫苗行业的分析人士如是预判。

正准备迎接WHO预认证检查的华兰生物手上冻干人用狂犬疫苗、手足口病灭活疫苗等品种正在开展临床。此外,HIB+乙肝联合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国内发展联合疫苗等新项目越来越靠近前沿水准。”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向明认为。

这几年,国产二类苗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走出去的意愿增强。天坛生物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获WHO预认证后,出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深圳康泰生物已与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签约,努力把中国疫苗出口到国外;北京科兴在疫苗研发阶段就按国际标准进行,临床试验按GCP开展,质量体系建设按WHO标准进行。李向明认为,“像乙脑减毒活疫苗等国产疫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毒株和生产工艺,纳入WHO采购目录,日后联合国采购单位可从中国企业购得疫苗,这对提振中国疫苗市场信心尤为重要。”

资深疫苗专家沈心亮此前断言,“未来重磅疫苗产品将从以下领域出现:一是对传统疫苗的升级,一剂多防、联合疫苗;二是多价结合疫苗;三是治疗需求尚未满足的慢病、罕见病疫苗,如癌症治疗性疫苗。”

成长之虞

与一类苗工艺升级步履维艰相比,二类苗创新显得更活跃。

“被纳入国家免疫苗,定价就会受到限制,产品利润微薄,缺乏竞争,这阻碍了产品工艺的持续升级。”李向明说,国外接种体系都是分散在各个门诊,而国内的集中接种容易把不良反应放大。一类苗工艺技术不能满足公众对安全的需求,这为主动消费有价疫苗提供了支撑。

然而,二类苗创新也并非坦途,尤其是一些创新型疫苗企业遭遇的困惑也很棘手。朱涛指出,“对新疫苗来说,最关键的是时间。我们公司就有3个产品进入临床阶段,目前也在做产业化的准备,但国内疫苗注册周期长,对创新疫苗的市场占有率不利。”他进一步解释道,按规定,做联合苗的企业必须要有做过单苗的基础,但很多创新型公司缺少这方面的积累,只能选择以长养短。“二类苗面临的问题就在创新本身。其次要定位清晰,瞄准临床需求。如重组戊肝疫苗、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在产业化过程中就遇到了定位不清的困惑,市场推广并不太理想。”朱涛直言道。

另一个现实考题是二类苗若想分食一类苗市场,也会遭遇坎坷。同类疫苗,灭活疫苗更安全,但生产成本高,接种次数多。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纳入一类苗的是口服减毒活疫苗,俗称“糖丸”。从今年1月起,广东惠州市率先试点,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只是部分改进计划,即第一、二剂次接种灭活疫苗,第三、四剂次仍接种“糖丸”。其价格是一剂0.53元;而试点所采购的进口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供货价每剂112元,价格缺口大。若要实现2018年中国全部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并不容易。目前,康泰生物和WHO签订了灭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前述人士称,“按2013年中检院5640次批签发的情况预测,二类苗2014年可达100亿元的市场规模,前景仍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