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治病救人,并且又都是仿制药,但生物仿制药和化学仿制药却明显不同。相比于化学仿制药,生物仿制药主要有“两高”特点:技术门槛高、投资门槛高。一般认为生物仿制药通常研发需要8~10年,而化学药仿制药研制需要3~5年。
世界最大的仿制药公司之一、著名跨国药企诺华旗下的山德士认为,一种典型的化学仿制药的仿制成本为二三百万美元,而对于生物仿制药而言,这一数字则高达0.75亿~2.5亿美元,两者相差约百倍。
从结果上看,两者区别在研发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不同。而造成两类药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值得探讨。
原研生物药与化学药的区别
要想了解生物仿制药和化学仿制药的差异,首先需要弄清楚原研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差别。小分子化学药通常是化学合成的,而大分子生物药则通常是生物合成的。源头的不同就直接造成两者在结构、成分、生产方法和设备、知识产权、配方、保存方法、剂量、监管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均有不同。
与合成的小分子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在分子大小上要大一百至上千倍。比如抗体药分子量高达15万道尔顿,而化学药通常不到1000道尔顿。有报道将小分子化学药的大小比作一辆自行车,而生物药的个头则相当于一架飞机,其实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分子大小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生物药的分子结构要远比化学药复杂。
相似还是仿制?
由于生物药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复杂的结构,生物药的表征面临很大挑战。但由于上述特点,即使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全用上,也不可能将生物药的结构等特性完全表征清楚。这些特点也注定生物仿制药不可能完全和原研药一模一样,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生产的同一种生物药,不同批次也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批次,在储存、流通的过程中,生物药(尤其是蛋白类药物)的结构和活性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变化。
对于生物仿制药生产商而言,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原因,原研药公司所采用的生产工艺甚至是所采用的细胞系都会不清楚,这就更导致生物仿制药与原研药不会一样。另外,对于生物药而言,其生产及流通过程更加复杂,要求也更高,有许多步骤,细胞培养的条件(温度和营养)、产品的加工、纯化、储存和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整个过程中的微小差别都可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纯度、生物特性以及临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正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虽然化学仿制药的英文是generic drug,但是生物仿制药并非是biogeneric,而是biosimilar,因为生物仿制药只可能与原研药“相似”(similar),绝不可能一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有业内人士认为biosimilar应该被译为生物相似药,而非生物仿制药。
然而对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而言,一般都有非常确定而且稳定的化学结构,现有的分析方法(比如红外、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质谱等)足以将其化学结构完全搞清楚。总的来说,生物药的生产对于其生产条件的要求远比化学药苛刻,当然生产成本也更高,而且生物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研发成本也更高。
监管差别
基于此,监管机构(尤其在欧美)要求生物仿制药生产商提供足够的临床数据,这也导致生物仿制药在获批上市前的仿制成本往往比化学药高上百倍。也正是由于生物仿制药高昂的仿制成本和生产成本,一般生物仿制药和原研药相比,只能降价10%~30%,而化学仿制药则可高达80%甚至更高。所以,化学原研药一旦专利过期,就会受到仿制药的猛烈冲击,而化学仿制药也会很快抢占市场;生物原研药则在专利过期后,其销量受仿制药的影响较小。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它们的免疫原性,几乎所有的治疗性蛋白都会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它们会通过中和内源性因子而降低活力甚至诱发严重的副作用。
上市后的监管同样有区别。化学仿制药由于和原研药结构相同,且结构简单,欧美监管机构允许自动替换政策(即药剂师可以自主用化学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无须通知开处方的医生。而对于生物仿制药,欧盟法规明确要求不允许自动替换。尽管美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要求,但是目前看,以后的政策有可能向欧盟靠近。这对于有志于进军生物仿制药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所以,相较于化学药,更加复杂并且通常也更加昂贵的生物药推向市场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目前在我国,本土生物药(如干扰素、生长因子等)在总的药物市场所占比例较小,而在欧美获批的创新生物药数量近几年基本占获批新药总量的三成以上,由于生物药价格一般更高,生物药的市场份额在全球不断快速上升(2011年约占16%)。
就全球而言,目前生物仿制药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但业界普遍认为,未来10~15年是生物仿制药的黄金发展期,据医药领域世界顶级咨询公司IMS Health预测,至2020年,生物仿制药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50亿美元,约占生物药市场份额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