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两会特刊|【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干细胞产业化困境

2016-04-08 06:00 · 李华芸

近年来,以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细胞治疗新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世界生物领域研发的热点。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技术是目前全球生命科技领域最顶尖的技术之一,是我国少有的在全球处于“并跑”地位的领域之一。


2015 年初,解放军 307 医院陈虎小组的“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性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由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奖以资鼓励。

正当同行为这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获此殊荣深感同喜之际,国内 4 家研究机构随后却不约而同地收到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申报干细胞 I 类新药的退审函。在前期准备了近 5 年时间,提交申请材料 18 个月后,等来的不是下一步的临床批件,而是“退审”。

稍感“安慰”的是“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申请也给退回了”。就这样,按国际通往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的标准路径刚起步,就“铩羽而归”,而关于干细胞新药在我国的申报该遵循何种路径,目前也尚未形成共识并给予明确的预期。

中国干细胞新药研发超前

2015 年的退审风波中,北科生物也是最早着手参与干细胞新药申报工作的企业之一,对于干细胞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2009 年初,受到美国 FDA 放行了世界第一个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的细胞产品的激励与鼓舞,北科生物也着手开始干细胞 I 类新药的申报工作。

北科生物瞄准的是目前干细胞中最具潜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我国尚未有完善配套的管理法规的前提下,先行先试,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盟药监局批复相关细胞产品的管理法规与申报流程,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生产制备工艺进行了反复、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了工艺研究与验证、分析方法建立与验证、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

此外,北科生物还委托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 GLP 研究机构对其生产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毒代试验、致瘤性、促瘤性试验、组织分布实验、溶血性和局部刺激性研究),并先后建立了多种疾病动物模型进行干细胞药效学研究。

北科生物还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开展了干细胞 移植 MRL/lpr 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BALB/c 小鼠诱导型 SLE 的药效学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多系统或器官病变和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复发,好发于中青年育龄期女性,主要死亡原因包括 SLE 引起的多器官或单器官功能损害、感染及心血管疾病等。

目前,SLE 的治疗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多采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然而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加重或诱发严重感染、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及累积生殖系统毒性等严重副作用。另有部分病情严重、疾病活动度控制差及对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极大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

2011 年美国FDA批准了50年来第一个治疗SLE 的新药——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贝利单抗”,然而该药针对的患者人群过于狭窄且费用昂贵,每年费用达 3.5 万美元,不能普遍满足不同疾病阶段和经济条件的广大 SLE 患者需求——该药在中国上市后,每例病人每年的药费在 10 万元以上。

英国监管机构对该药评估后认为其价格与疗效不成比例因而拒绝纳入医保。花旗集团分析师调查发现,部分医师认为该药疗效不明显因而不愿开方,因此调低了其销售预期。

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得、原始、增殖力强、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其强大的免疫调节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 SLE 提供了理论基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MRL/lpr 小鼠自发 SLE 及BALB/c 小鼠诱导 SLE 均观察到了令人振奋的临床疗效,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SLE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现有临床观察病例来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治疗 SLE 安全、耐受性良好,且临床疗效明显,为根治 SLE、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这对于复发及难治性 SLE 患者来说更是绝境中的希望曙光。

抓住战略机遇期

众所周知,在化学药物研发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在传统的新药研发上,中国药企一直处于亦步亦趋的仿制、跟随的尴尬境地。中国药企在产业规模、研发能力、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悬殊的差距。近年来,以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细胞治疗新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世界生物领域研发的热点。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技术是目前全球生命科技领域最顶尖的技术之一,是我国少有的在全球处于“并跑”地位的领域之一。

2009 年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案、计划、政策,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进建设临床网络支持开展干细胞治疗与研究,在细胞治疗应用与产业化领域“先跑”一步。

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为增加本国药企出口竞争力,最短可以在申请之日起 4 个月内批准药品上市,并配合企业需求灵活多变地帮助企业出具各种出口所需资质;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抢先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自体干细胞产品 Hearticellgram-AMI,并接连批准了另外 2 个干细胞产品,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批准干细胞产品数量最多的国家。

日本于 2013 年 8 月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诱导多能干细胞进入临床,并出台再生医学管理法案,确定细胞治疗产品的快速审评通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为加快有疗效优势的药品尽快上市,不拘一格地创新了多种快速审批措施 :“快速通道”、“突破性治疗”、“优先审评”和“加快批准”,并根据新药的特点,为申请的新药指定 1 种或多种快速审批措施来加快药品审评和批准。

但在历时 5 年的前期准备、1 年半年的审评等待之后,在全世界不同国家批准上市了数十个细胞治疗产品上市的国际大环境下,在国家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国策后,中国干细胞产业化道路却依旧困难重重。

这一困境值得重视,在持续的等待过程中,中国将有可能错失创新引领的“战略机遇期”,再次面临从“创新”沦为“仿制”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