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指导,基因慧主办的基因科技未来产业发展会议暨《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发布仪式将于2022年9月7日线上举办。陈润生院士、邢金良教授、九家合作机构相关负责人出席。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由陈润生院士、詹启敏院士作序,基因慧联合齐碳科技、基石生命、源古纪、华为云、华大智造、贝康医疗、IDT埃德特、臻和科技、青岛贸易片区·中德生态园同步发布。参与直播留言或文末互动领取限量纸质版蓝皮书。
会议亮点
1. 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生物信息研究专家、中科院院士陈润生教授进行主题报告;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主委邢金良教授致开幕辞;
3. 华大智造、华为云、齐碳科技、臻和科技、源古纪、基石生命、青岛贸易片区·中德生态园等产业和园区代表深度研讨;
4. 随机抽取直播间留言,获取纸质版蓝皮书。
院士序言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因科技助力
医药医疗体系范式创新
2022年5月,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其中提到,推动生物技术(BT)和信息技术(IT)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这对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生物信息学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科学家参与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后获得极大的发展,系列地对常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研究,接着参与完成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的“10%项目”和主导完成水稻基因组、首个黄种人基因组的“100%项目”等工作。从测序物种和数据来看,我国的基因组测序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在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核心技术转化方面,还有很多空间需要探索,我有幸作为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参与建设。
经过40余年发展,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已“繁衍”到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分子水平的核酸检测、核酸药物、核酸疫苗等研发均依赖基因组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基因科技引导以诊疗为主的传统医学过渡到以健康保障为主的精准医学阶段,从传统的为病人提供诊疗为目的的模式转变为基于生命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预防保障模式,基于测序、PCR等技术手段获得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进行解析和数据挖掘,结合临床信息、表型等信息,构建生命大数据,逐步实现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除了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基因科技还可以助力预防、预测和疗效监测,助力现代医学诊疗路径外,对于医保、医药、医学检验、保健等也提出了新的范式思路。
同时,要完全实现精准医疗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从研究层面,目前真正破译的人的基因组测序不超过总量的3%,这是精准医疗所依赖的基础,剩余97%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基因组的“暗信息”,所以全基因组测序容易实现但功能注释无法完全实现,其中特别是非编码RNA的研究,这是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投入和研究和转化。早在1993年,我就把研究团队全部转向97%的非编码研究上来,构建的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这也推动了国内的非编码研究;
第二,我国的基因源规模很大,但样本源缺乏体系的、通用的、特定疾病的样本库。目前各大研究机构、医院、企业都存有大量基因数据,如何有效整合、安全共享、合规应用是摆在宏观层面的重大课题;
第三,像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基因病,自变量可能成百上千,对于大规模特定疾病样本的基因组专项研究有很大挑战,未来需要探索在新的组学意义上定义疾病,例如基于基因靶点的泛癌种诊断和治疗。目前行业重点逐步从“测序基因组阶段”过渡到“系统生物学阶段”,加速基因功能发现和转化应用;
第四,影响疾病发生的不仅仅是基因的变化,还包括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更广泛的调控网络等,这些动态的、有向的、复杂的非线性网络的解析是广泛的基因组科技。我们团队建立了收录非编码RNA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已成为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BT与IT的融合将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加速基因大数据的建模与挖掘。
我国在基因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全球并跑,特别是数据规模上。同时,如果我们进一步开发生物信息方法学,把生物信息研究结合大数据挖掘开发新一代药物,将有机会在生物药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随着97%遗传密码“暗信息”的逐步破译、BT和IT领域的融合、产学研用的连接协作(这方面哈医大学子汪亮领衔连续五年发布的年度基因行业蓝皮书起到很好的作用),我相信未来十年基因科技领域一定有更加蓬勃的发展,挖掘生命密码,为人类造福。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
基因等前沿生物技术是
“健康中国”的科技制高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清晰和科学的将全民健康和中国梦联系起来。一年前,总书记又把科技工作从过去的三个面向,即面向国际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加上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了健康中国的主线,即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的主题下,除了弥补短板,更要在并跑的赛道发力,快速形成我国科技制高点并实现科技领跑,我国基因技术领域具备这样的基础和特质。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基因作为七大前沿攻关领域之一,也是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可以看到,在实现“健康中国”,基于创新驱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基因等生命科技占据重要地位。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发挥了核心的病毒溯源和筛查把关的作用。这里面体现了我国基因产业在病原微生物测序的研发能力和基因检测的生产通量。除此之外,我国在测序仪、单细胞、DNA合成、生物信息、肿瘤辅助诊断等方面已达到与先进国家并跑的水平。产业方面,由于政策的鼓励、回国人才的队伍建设和资本助力,我们看到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每年新上市科技企业逐步增多。
同时,我们也看到,基因技术由于其交叉性和复杂性,全球还在发展早期,我国尚未形成自主的产业链和代表性基因产业集群,在数据库、核心平台及原材料、肿瘤筛查、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仍有较大差距,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规模,发展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
在满足医疗健康等需求的同时,需要严格遵守遗传资源管理、科技伦理、生物安全等框架,抓住重点方向,开发核心工具和基础平台,推动产业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科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前沿生物技术发展,开展精准医学、重大慢性疾病和常见多发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这为基因行业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
基因和生物技术的黄金时代已来临,未来大有可为。在基础研究方面,应加强与纳米、分子生物、医学遗传、大数据等交叉融合,攻克前沿生物技术;在应用方面,应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鼓励创新技术的探索;在产业方面 ,以基因为代表的生命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医疗健康、微生物工业、农业分子育种、海洋开发利用、先进制造、医疗电子信息等紧密相关。
基因行业的光明未来由今天的每一份努力和奋斗来实现的。面向健康中国,占领生命科技战略制高点,需要科技和产业等领域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也将惠及到全社会和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国的基因技术等前沿生物科技、生物医药和健康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预告
自2018年起,基因慧连续第5年推出年度基因行业研究报告,旨在推动基因科技的普及、转化及创新创业。《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由陈润生院士、詹启敏院士等作序推荐,基因慧联合9家机构共同推出。
本次行业研究报告共涵盖三个维度:
内容维度
围绕基因行业的宏观背景、定义、核心技术和应用、跨界融合、产业创新案例、需求调研及展望等主题;
时间维度
基于近年的信息梳理和归纳,立足于基因规模化产业的历史脉络,重点展示2021-2022年数据和信息,展望2022-2023年;
地理维度
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范围为主,覆盖全球的前沿技术应用和产业格局。
基因慧历史发布盛况
《DNA存储蓝皮书》
作序专家
欧阳颀院士
元英进院士
杨焕明院士
樊春海院士
《2021基因行业蓝皮书》
作序专家
樊嘉院士等
《2021肿瘤基因及分子检测蓝皮书》
作序专家
樊嘉院士等
《2020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宁光院士、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副处长张振翼等
《2020基因大数据智能生产及行研报告》
作序专家
陈润生院士等
《2020单细胞行研报告》
作序专家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泽民教授等
《2019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青等
《2018-2019年中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青、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黄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