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仅两个新药在美上市,受挫再受挫的临床出海,暗示着FDA拒绝批准同质化的产品上市,只有真正的创新产品才能走出国门。
今年上半年,投资人对早期投资的关注度持续飙升,早期投资比例已经飙升至60%。源头创新的苗头出现了吗?产学研的转化好转了吗?
01 早期投资关注度飙升至60%
行业共识认为,真正的源头创新首先是概念上的巨大突破,然后经过理论发展、产业转化,最终实现上市,这一整套流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40年。
根据Cytiva(思拓凡)的调研,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科学家倾向于自己参与创业将研发成果进行孵化。然而对比欧美,国内愿意投身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落地的科学家数量和比例相比欧美国家差距较大,大多数是“海龟”,本土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少。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仍不完善,已经进行创新研发孵化的案例也都不太理想,没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投资机构跟风投资现象仍然明显。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诊断、医疗设备等器械领域转化成功几率较高,在上游材料领域转化较快,而药物研发则主要通过跟药企项目合作来进行,但生物医学转化周期太长,仍存在融资相关的问题。
做源头创新任重道远,前述情况在今年有所改善。以投融资为例,在低迷的环境下,上半年早期投资(种子轮、天使轮、A轮)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占比上,都却较去年有显著的增加。据IT桔子数据库,截至7月28日生物技术和制药共发生了26笔种子轮交易,2021年全年为33笔。从占比上,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投融资事件占比由去年的13.68%提升至今年7月的21.14%,而整个早期投资的占比已经接近全部投融资事件的60%,比例明显增加。
另根据InvestGO数据库统计,2022H1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仍是主流,分别占比29%、19%,而且细胞治疗单笔投融资金额增幅显著,同比增长25%。从地区来看,江苏、上海、北京投融资事件数领跑,占总数量的54%,其中江苏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反超上海成为榜首,金额上,沪江浙三地金额占比高达60%。
图1 2022年细分赛道投融资(图源:InvestGO数据库)
02 三早期,更早期,Think Early
投融资的结构改善是产业界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仍要思考“为什么出不来源头创新?以及“怎么做才能促进源头创新的产生?”
此前接受E药经理人访谈的企业一致认为,目前源头创新上存在三大亟需提升和完善的痛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体系的创新。
第一,基础研究目前呈现的跟随性突出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源头创新。参照国际生物制药领域,他们的投资链条有明确的分工,即政府(及社会捐赠)投资基础的科研费用,高校运用基础科研费用,发现新靶点和新机制;而创新生物技术公司运用民营投资机构的投资进行新靶点和新机制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开发。
第二,我国长期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困难、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三,进入“十三五”之后,国家重大专项资助研发创新药项目相对偏后期阶段,即临床II期和III期。
如何做才能促进源头创新的产生?不少受访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出发:
一是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据了解,对比2017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会将17%的研发费用投在基础科研中,我国还不到5%。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应做好绩效评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转化平台。
三是要发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的策略平台价值。具体来说,国家重大专项的资金支持应更多从后期项目转向基础研究和靶点成药的成果转化,注重新药的早期研究。
关于Cytiva
Cytiva(思拓凡)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在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0000名员工,致力于推进未见技术,加速非凡疗法。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Cytiva 积极携手学术及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技术开发者和制造商,专注于生物药物、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以 mRNA 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提升药物研发和生物工艺的能力、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为惠及全球患者开发和生产变革性的药物和疗法。
ThinkEarly项目是由Cytiva发起,并联合E药经理人搭建的生命科学早期科创项目转化平台。本文8月10日首发于《E药经理人》(ID:eyjlr2013),经授权转载,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E药经理人媒体平台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行业的复杂与冲突,提供最前沿的思想洞见。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排版|文竞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