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由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主会场和植物分会场”线上直播会议完美落幕。
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始于2014年,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邀请近800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报告,7000余名与会科研人员、近百家大众及行业合作伙伴、媒体朋友参加此盛会,在业界形成了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认可度。
大会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主会场和植物分会场共邀请到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于军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王道文教授、山西农业大学王兴春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张兴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张积森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夏瑞教授、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许锋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武汉大学储昭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宋卫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刘昶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晓武研究员等16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最新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大会致辞
百迈客创始人、总裁兼CEO郑洪坤先生对大会进行致辞。郑洪坤先生首先对演讲嘉宾、参会者和媒体对于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讲述了举办此次峰会以学术交流分享,促进科研发展为目的。并指出百迈客一直把“持续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用创新驱动公司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科技服务、生物云平台、智能制造三大业务板块。最后期望百迈客能与各领域的科学家一起让基因科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百迈客创始人、总裁兼CEO郑洪坤先生 进行大会致辞)
主会场学术交流
在主会场“学术交流环节”,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对应用基因测序对现代育种技术的重要影响做了讲解。介绍了新一代水稻和小麦杂交种质生产技术的发展,报告中提到利用了一种新型的编码GMS氧化还原酶的核基因OsNP1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水稻雄性不育体系。同时利用了基因组研究技术成功克隆了小麦雄性不育系Ms1。
(邓兴旺院士 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介绍了蝗灾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为了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该研究团队发现和确立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并通过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对4VA作为飞蝗群聚信息素进行了全面、充分的鉴定和验证,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康老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议。
(康乐院士 学术报告)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于军研究员展开讲述了我国的人人基因组计划,于老师指出,未来的生命与健康保障研究将基于“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体系,并指出随着测序价格的降低与测序通量的提升,生命科学研究和知识体系将会更加深入、彻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保证生物数据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对于进一步“孵化”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全球人类健康带来期待。
(于军研究员 学术报告)
植物分会场报告精彩回顾
河南农业大学王道文教授详述了黑麦具有较大的基因组特征(~7-8 Gb),其抗寒、抗病、抗逆和耐旱等多种优良的特性对谷物研究和生产带来了巨大贡献。介绍了中国黑麦细胞遗传学和育种研究相关进程与成果。表示黑麦泛基因组研究将扩大对黑麦基因组多样性的了解,促进黑麦、小黑麦和小麦的更有效改良。最后王道文研究员表示基因组学知识和基因组学工具正在给作物改良带来新一轮的绿色革命。
(王道文教授 学术报告)
山西农业大学王兴春教授介绍了丰富的谷子种质资源及谷子的重要意义,并且详述了近年来谷子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并介绍了超早熟迷你谷子“xiaomi”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以及全生育期基因表达图谱的构建,以及谷子多组学数据库的研究进展,并且表示,目前已经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解决了谷子遗传转化困难的问题。
(王兴春教授 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张兴坦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组装的高质量的茶树“铁观音”单倍型基因组,并介绍了其新开发的用于去除二倍体基因组杂合序列的Khaper算法;此外,还介绍了该研究基于收集的190个茶树种质,揭示了栽培种茶树的演化历史和驯化过程,并发现与茶树风味相关物质强烈的选择信号,指出该研究结果为茶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遗传和分子层面的资源。
(张兴坦研究员 学术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张积森教授介绍了甘蔗的经济价值及甘蔗属的分类,并对割手密品种(Np-X)的基因组组装进行了详细解说,对甘蔗割手密种在禾本科的演化历史进行了进一步讲解,提出了不同染色体基数割手密群体的演化假说。同时还指出此研究重点解析了相关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最后展示了已经开发的甘蔗数据库以及推进甘蔗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几点思考。
(张积森教授 学术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夏瑞教授对岭南特色水果荔枝的起源、演化历史及开花调控进行了阐述,展示了无患子科荔枝“妃子笑”单倍型基因组的构建与荔枝的演化分析,并介绍了72份荔枝种质资源的重测序研究,表明栽培荔枝可能起源于两条独立的驯化事件;另外,还阐述了荔枝开花相关基因的研究,表示这些关于荔枝基因组和驯化历史的结果必将加速荔枝及其它相关无患子科植物的基础研究和遗传改良。
(夏瑞教授 学术报告)
长江大学许锋教授首先报告了外源硒处理下,堇叶碎米荠在幼苗期和成熟期都积累高含量的硒;然后讲解了不同浓度的硒处理下,通过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解析堇叶碎米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认为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减少了硫元素消耗,优化了硫元素利用,可能是堇叶碎米荠耐硒的重要原因。
(许锋教授 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对功能基因组学应用于植物改良的瓶颈与机遇进行了详述,徐老师报告从植物改良现状与挑战、组学:植物改良基于以及智慧育种3个方面展开介绍,介绍了植物改良育种面临的六大挑战,并提供了应对六大挑战的措施和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模拟预测和智慧育种,实现植物改良从育种3.0向育种4.0的转变。
(徐云碧研究员 学术报告)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储昭辉教授报告了其团队在水稻和条斑病菌互作上的研究进展,讲解了HGA4菌株致病力更强的原因是其比RS105菌株包含更多TAL效应因子,并且表明Tal2b、Tal2c是两个致病因子,它们通过分别靶向调控水稻中OsF3H03g、OsF3H04g基因进而调控水稻对条斑病的抗性,最后展示了对其进行的一系列功能验证与分子机制研究。
(储昭辉教授 学术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宋卫宁教授介绍了两个不同土壤环境中的野生大麦群体,为适应不同土壤环境而进化出来的一系列性状;讲述了通过对大麦群体的重测序工作,鉴定出局部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和分化;结合表型、基因型和转录表达等多个层次解析微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理,表示了该研究为深入解析根系等关键农艺性状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机制提供了新途径。
(宋卫宁教授 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对“绿色超级稻的培育: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表示NRT1.1B是水稻中的一种硝酸盐转运体,它导致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并且发现籼稻富集了更多与氮代谢相关的根系微生物;同时,对水稻微核心种质的重测序研究进行了讲解,坚定了分蘖氮相应(TRN)是决定氮利用效率的关键;最后储老师对绿色超级稻的生产应用做出了展望。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报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
(储成才研究员 学术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刘昶研究员对“丹参功能基因组研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丹参基因组的研究现状以及丹参的生物学应用;讲述了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NAT)和circRNA的鉴定与验证过程;同时也介绍了构建的丹参遗传图谱,得到了8个连锁群,与基因组进行比较覆盖度为83.5%,对基因组质量进行进一步提高;最后介绍了383份丹参群体重测序及丹参泛基因组的研究工作。
(刘昶研究员 学术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就不结球白菜叶形相关基因BcAS2的功能验证进行了详述,首先介绍了新发表的不结球白菜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揭示了维生素C和硫代葡萄糖苷营养物质的代谢调控机制。从不结球白菜栽培种中分离得到一个叶形相关基因BcAS2,并通过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交和转基因等方法探究了该基因在叶片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功能。
(侯喜林教授 学术报告)
芸薹属植物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芸薹属基因组包含了不同时间跨度、不同倍性水平的各种多倍化时间,被公认为研究多倍体进化的模式系统。会议的最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晓武研究员讲述了芸薹属基因组的演化——Beyond the “Two-Step”,王老师首先介绍物种基因组多倍化的研究背景,接着从基因组“两步演化“规律、“Two-Step”之后的演化展开了讲解,最后对白菜驯化中的多倍化同源基因聚合规律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多倍化同源基因聚合是十字花科蔬菜产品器官驯化形成的普遍规律,应用这一规律可以对白菜性状进行改良。
(王晓武研究员 学术报告)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第八届百迈客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主会场和植物分会场落下了帷幕!通过这次峰会,充分展示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加强了行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对我国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信每一位参会人员都受益匪浅,也祝愿每一位研究学者都能喜报频频!让我们共同期待2022年“第九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我们将继续秉承大会“解读基因、助力科研”的使命,努力将此论坛打造成行业标杆性学术交流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