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四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嘉宾阵容已公布,我们诚邀您来!

2020-11-24 14:20 · Betsy

2020第四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 Forum CMDF)、分子诊断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将于2020年12月3-4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举办。


此次论坛还将邀请樊嘉院士、王红阳院士、宋尔卫院士、李金明主任、卢洪洲主任、王向东教授、白春学教授、席建忠教授等40余位顶尖专家发言分享。将有300+医院、第三方临验中心、科研机构、分子诊断企业及大专院校等专业听众线下参与。

时间地点

时 间:2020年12月03-04日

地 点:上海好望角大饭店(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

大会日程






嘉宾阵容


樊  嘉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医学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FACS等。曾任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等。长期致力于肝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教学工作。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伴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成功实施肝脏移植2200余例,其中包括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等。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获得广泛认同。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近5年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JCO》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约639次。曾获“2016年谈家桢奖”、“2016年何梁何利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6年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12年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王红阳 院士

主任医师,长江特聘教授,博导,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等。是首届国家创新团队奖的带头人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得者。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炎-癌转化、信号网络调控、肝胆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新策略有重要建树。近五年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国际专利3项),主持研发的Glypican-3肝癌诊断试剂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复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创新性提出肝胆肿瘤治疗新策略(Science Transtration Med.2020)。

李金明 教授

研究员,医学博士。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系统提出了临床分子诊断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概念和方法。研究方向为:临床分子诊断方法及标准化。先后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和国家重大专项(2项)课题。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个人独立编著、主编及共同主编专著共7部;共同主编(第一主编)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1次和三等奖2次。



白春学 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山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主任。现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中国负责人,美国胸科学会(ATS)科研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呼吸杂志》和《呼吸新视野》杂志主编,英国《Journal of Organ Dysfunction》、美国《Journal of Epithelial Biology & Pharmacology》、《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海医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肺病杂志》、《临床肺科》和《世界感染杂志》副主编,以及“美国呼吸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中华医学会英文版”和“中华医学会中文版”等多家杂志编委。从事呼吸内科和呼吸危重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肺损伤和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


王向东 教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肺疾病人工智能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曾担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分子生物科学教授、瑞典隆德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的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兼职教授。



王华梁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检验医学》杂志主编、《VIEW》执行主编。全国卫管协会实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临床诊断与实验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质谱精准检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临床检验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产学研重大项目等20余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军队医疗成果奖多项;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在《Science》、《Clinical Chemistry》、《Clinical Biochemistry》、《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古宏晨 教授

1992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担任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特种功能材料主题专家委员、纳米材料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委员。兼任《科学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粉体技术》、《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等学术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颗粒材料化学合成、表面修饰与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在纳米材料形态控制、表面功能化、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纳米颗粒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成果,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次,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一等奖一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杨欣荣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医学博士。长期从事肝肿瘤外科、肝移植及基础研究。专注肝癌转移和复发研究,包括肿瘤干细胞、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和PDX模型等。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多项,是“2015年科技部肝癌转移复发的精准医疗研究创新团队”中的骨干成员。曾获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 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2011年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雷  莹 博士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高级经理,10余年高通量测序行业经验,曾负责高通量测序试剂产品线、应用产品线(微生物方向),目前主要负责中高通量测序平台产品线及单细胞产品线。


施威扬 博士

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7)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003),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研究工作。2012年起任同济大学生命学院—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7年起任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筑峰工程”特聘教授。近年来,实验室研究主要聚焦于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技术,开发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为实验室提供了从单个细胞到数千至上万个细胞的单细胞组学分析的实验解决方案。实验室近期研究主要聚焦在胚胎细胞分化、神经系统细胞多样性、肿瘤异质性的单细胞组学研究等方面,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Science Advances, Genes &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Genome Research, Genome Biology,Bioinformatics等国际一流刊物上。2018年创立了万乘经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为科研和工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单细胞组学解决方案。




吴  勇 博士

2008年12月19日获得美国国籍。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先后获得2013年浙江省“千人计划”、宁波市“3315个人计划”(创新人才)、宁波市北仑区优秀海外工程师荣誉称号、宁波市茶花纪念奖等荣誉奖项。2011年之前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就职,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常任研究员等职。具备二十多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应用的经验,同时拥有近七年的在著名国际企业开发和应用分子诊断产品的工作经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近40项,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近10项,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演讲。先后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肝脏基金会洛杉矶分会最佳博士后奖、美国南加州肝胰腺疾病年度会议最佳研究进展奖、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新产品奖。



郭国骥 教授

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干细胞联盟副主席。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分会委员。曾获“树兰医学青年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细胞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郭国骥一直致力于单细胞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在细胞图谱的绘制上有突出贡献;其在Nature, Cell, Cell Stem Cell等著名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大力 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年来以基因编辑技术优化改造为基础,围绕罕见病的模型构建和基因治疗,开展了深入研究,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和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作为课题组长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获2016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万 瑛 教授

教授,博导,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等课题7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免疫学领域的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发表SCI论文45篇,总他引847次,单篇最高他引132次,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6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Immunity、PNAS、Blood等SCI期刊发表论著11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2005年,排名第3),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2009年,排名第4),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0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银奖(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担任第五、六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第七届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一、二届重庆市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武多娇 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肿瘤基因诊断和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心肺疾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副主任。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聚焦免疫代谢调控机制及干预靶点的研究;近五年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在Immunity,Semin Cancer Biol.,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等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免疫代谢、系统免疫学等领域英文专著5本。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秘书长及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等。



郝 洁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学院,荣誉博士后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电机工程本硕。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2010年加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代谢组学研究组,从事机器学习,生物医学大数据信息挖掘和新算法研发。研究方向包括核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单细胞组学等数据的深度挖掘,细胞发育轨迹分析等。在生物信息学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Protocols,Bioinformatics,Analytical Chemistry,Frontiers of Medicine等一系列期刊上发表多篇他引次数过百论文(117,123,712次),开发的软件系统已经拥有40多家欧美高校和科研机构客户。



宋尔卫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曾先后在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围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开展研究,在非编码RNA(nc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范  珏  副总裁

美国Clark大学计算化学及生物物理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学士,现任新格元生物信息副总裁。负责生物信息分析软件产品的开发,以及单细胞数据库的建设。曾担任美国Cellular Research公司生物信息科学家,美国碧迪医疗(BD)公司基因业务部生物信息主管。独立开发建立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流程和算法,并整合成为已上市商业化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曾任云泰生物科技首席技术官。作为流程和算法团队负责人,带领国内研发团队开发基于转录组和机器学习的液体活检诊断方法和产品。



卢洪洲 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生导师、公共卫生法律硕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5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论著140余篇;主编专业参考书12部。已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科技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二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专利5项。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 “十二五”和“十三五”新药创制平台;“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美国盖茨基金、美国NIH项目(二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计委、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计委“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三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各级党建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负责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艾滋病专业组与I期)的研究项目。


张欣欣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课题,发表论著、综述182篇,包括Lancet、PNAS、JH、Gut、JID、JCM等。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科学技术奖、法国科学院中法合作“GILLES KAHN”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6年度)。


宋元林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亚太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组长 、Respirology副主编,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编,AJP-lung 编委 •申请到专利8项,转化三项 、擅长治疗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和急慢性呼吸衰竭。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自然基金,973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17项课题。在JAMA-Internal Medicine, Thorax, AJRCCM, CCM等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引用8000余次。培养及协助培养研究生20余名。参与编写实用内科学,全国研究生教材,五年制本科全国教材,作为主编之一编写《现代呼吸病学》,参与编写《实用内科学》,全国研究生教材等8本著作。先后获得上海市医学奖(二等),科技进步奖(二等),中华医学奖(三等)等。


徐  峰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呼吸病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感染病学)。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感染性疾病科执行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教授)。擅长感染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多篇,总IF 300,论文被SCI期刊引用1200余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工程。


王新宇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长期从事感染病临床工作。现担任华山医院旅行门诊主诊医师,感染科浦东院区执行主任。曾获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病毒研究所,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进修,2015年-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行访问和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对于输入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相关工作曾获得2018年上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专业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以及《中华传染病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参与多本感染病专著的编写,担任《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副主编。


高军涛  研究员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BNRist),副研究员。2005 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10在美国做博士后,2011年在美国为研究科学家。2012年作为校级引进人才,在清华大学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用于三维基因组的分子成像和生物信息学新方法,以研究癌症和发育的分子机理。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及973的科研项目。在NAR、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近40篇。2015年2月,被河南省电视台评为“创业之星”。


赵方庆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2011)、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7)、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等资助。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现任中科院北京生科院科研部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BMC Evolution and Ecology、Medicine in Microecology和Hereditas等国际学术刊物担任副主编或编委。在Cell、Gut、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ISME J、Current Biology和Nucleic Acids Res 等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12;研究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6000次(H-index 38),其中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连续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7,2018,2019)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奖章(2020);培养的研究生已有5人次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和“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唐惠儒 教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94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代谢物结构与功能及代谢组学30余年。曾任英国BBSRC食品研究所及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与蛋白质及纳米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J Proteome Res编委。在Nature、PNAS等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被引9千余次(h指数:55),获批多项国际与中国发明专利。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分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常务理事;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中国唯一);Metabolomics、SPJ-Metabolism Therapy、Arch Pharm、《波谱学杂志》和《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 Metabolism、Phenomics等副主编。


杨茂君 教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2008年回国加入清华大学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线粒体能量代谢系统这一重要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先后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在《Nature》(2012;2015;2016)、《Cell》(2016;2017)和《Science》(2019)等杂志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霍英东基础研究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树兰医学奖、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北京市战略领军人才、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2019)等支持和奖励。在线粒体呼吸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确立了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系列研究成果被《细胞》出版社评为2016中国年度论文及中国科协生命科学领域2016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席建忠 教授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目前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分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Science、JACS、Biomaterials 等多个国际知名杂志的审稿人。在化学、生物、微电子加工等多个领域,有良好的海内外教育与工作经历,是前沿交叉研究领域难得的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因编辑、生物芯片等研发及应用,在功能基因解析 、新药靶点、活性分子筛选、药效评估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Angew. Chem. Int. Ed. 等专业杂志,发表 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项授权。主持或承担过国家级课题17项。


程韵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生物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致力于血液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及血小板疾病,尤其是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


高  强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国家优青、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主要从事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工作,擅长微创外科,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 论著50余篇,包括Cell、J Clin Oncol、J Hepatol、Cell Res、Gu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Nat Commun、Mol Cancer、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杂志。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包括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及优青项目等。曾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博论文、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树兰医学青年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奖、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和校长奖等荣誉和奖励。



陈  磊 研究员

研究员,博导。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课题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兼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肝癌早期发生分子机理和预警标志物研究,发表署名SCI论文70余篇,他引2226次,H指数27。通讯/第一(含并列)作者SCI论文40余篇,影响因子超350分,大于10分研究论文14篇,他引1482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设备/产品注册备案4个。主持科技部传染病专项子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上/培育项目及上海市项目等10余项。曾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明治生命科学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奖、军队三等功等荣誉和奖励。


李  冰  产品经理

北京深蓝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数字PCR产品经理,从事分子诊断产品的应用开发及市场推广近十年,致力于数字PCR技术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开发及实施。

参会报名

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


联系我们

张 琴 Qin Zhang

手 机:17721325659(微信同号)

邮 箱:zhangqin@360zhyx.com

防疫措施

1、认真履行防控措施。参会期间全程佩戴口罩,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人员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会议场所提前备置消毒酒精、免洗洗手液等防疫物品,对会场进行全面消杀,加强公共区域、公共用品以及电梯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点位的清洁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垃圾处置工作。

2、做好入场防控环节。会议期间实施封闭管理,设置会场防疫管理人员驻守入场检查点,对所有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确认“随申码”为绿码并确认参会人员信息真实性后方可放行,落实全员签订《健康状况承诺书》。

3、及时进行报告处置。会场防疫管理人员与防控办建立信息直达通道,及时将会场情况上报防控办进行相关防控处置工作,并配合防控办对疑似密切接触者和患者活动的区域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疑似疫情可能导致的事态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