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18日,由BioBAY联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20)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今年,论坛以“拾级而上,器程新征”为主题,持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行业政策的最新变化;从政策法规到投资并购,从经验总结到宏观展望,在两天的行业思想盛宴中,多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领军人物带来了最优质的分享、最激情的讨论,以最专业的视角,探讨产业布局新模式、探索后疫情时代行业发展新机遇。
在9月17日的主会场上,通和毓承合伙人朱怡波发表了以《医疗器械行业 VC/PE 投资策略思考和探索》为主题的演讲。
通和毓承合伙人 朱怡波
以下为主题演讲概要:
朱怡波首先从投资人的角度提出了对医疗器械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她指出,2019年到2020年是医疗器械资本市场的大年,这一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市场、新的板块,并开始把上市通道开放给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例如,自从香港的18A开板以来已经有两家公司迎来比较好的业绩,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在香港上市,这其中包括心脏瓣膜和神经介入的公司。
中国科创板的情况也是一片火热。从去年年中开盘以来,已经上市了11家医疗器械类公司,并且有了一定的收入和利润,也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对成熟的公司依然受到市场的追捧,市值100亿到300亿之间,远远高于其他的板块。从资本方来说,资本配比一部分挪到医疗器械板块上来,未来资本市场的表现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朱怡波强调,面对资本环境的变化,我们所有处在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应该去做一个思考。我们今天处在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的战略是不是应该因此发生变化?无论是创业者、企业、还是资本,都应该考虑我们怎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属于我们的机会,创造属于我们的价值。
接着,朱怡波对国内行业现状与海外的成熟市场进行了比较。她指出,初创企业未来要发展,唯一依靠的必须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能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来源,例如工程师或者技术发明人,也可能是一个临床医生的想法,或者是高校的科研成果等等。而对于大企业来讲,当他们的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从内部做创新并不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资本,利用他们的资源把这些创新的企业收入麾下,创造各自的价值。但是,目前中国市场发展的确还落后于全球趋势。过去我们有很多行业上的限制,包括人才方面。而医疗器械其实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领域,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学都没有实现跨学科的培养,我们的高校也很难打通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合作。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相比其他的行业来说,跨国企业输出的人才比较有限,这个市场上可能有好的工程师,有好的科学家,但往往没有好的职业经理人,没有好的管理人才。
在过往的10年,我们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往往选择Me-too低成本的跟随+取代策略的发展模式,因此,形成了医疗器械企业非常分散,并且缺乏龙头企业的格局。今天大家已经听到很多关于医改方面的政策,包括渠道改革、支付体系的改革以及采购体系的改革。这些压力会使市场上现存的公司面临很多问题,从产品端来看,因为整个竞争非常的白热化,对于公司来说降价是唯一进入市场的手段。
最后,朱怡波否定了“只要有创新能力,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观点。现在整个资本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资金涌现平台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因此,创新型企业唯一的出路是必须要加快整个产品迭代的循环和周期。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经过十余年来的深耕和培育,已聚集43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9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1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102张产品注册证,23张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园内已有10家上市企业,而作为国内过敏原诊断领军企业浩欧博已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的审议,即将成为园内首家医疗器械科创板上市企业;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医疗器械行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