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 | 1个细胞+11位专家,回顾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高端研讨会精彩瞬间!

2019-07-03 10:23 · 樊蓉

6月29日,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高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早在2011年就被《Nature Methods》杂志评选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术之一。而2013年,这一技术再次荣登《Nature Methods》杂志, 被认为是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学进展。同时,单细胞测序技术亦被《Science》评为2013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六大领域TOP1。随着测序技术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基于单细胞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2015年后陆续出现,彻底降低了单细胞测序的成本门槛。这让单细胞测序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成为最炙手火热的研究工具之一。


在这一背景之下,6月29日,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高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大会由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16个省市、39家医院、41所科研院校的近350位参会者。


2019第二届单细胞测序技术高端研讨会现场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杰院士及其他1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测序中心、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0x Genomics和Miltenyi Biotec的专家学者们受邀出席并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围绕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生殖及早期胚胎发育、肿瘤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大脑发育及神经干细胞调控、动植物胚胎发育以及单细胞测序数据应用方向。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在各自的研究或工作领域里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成果和经验,并与参会者共同探讨了单细胞技术应用中的观点和思考。

临床应用的思考与探索

本次大会的重量级嘉宾乔杰院士以临床医学的视角,解释了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如何对生殖及早期胚胎发育临床疾病的认知产生进一步帮助的,并强调对此类疾病的诊疗不仅需要通过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更需要依托像单细胞测序这样的先进技术来探究疾病本质。


乔杰院士

同样作为临床医生,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吴凤英副教授则以她自己的主要临床研究方向——肺癌为例,重点讲述了单细胞组学在癌症临床医学中的意义。她表示,精准医疗的实现,需要通过单细胞分析来准确定义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


吴凤英副教授

基础研究的前沿与转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白凡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在肿瘤干细胞尤其是肿瘤循环细胞(CTC)和肿瘤异质性克隆起源研究方向上的主要成果。在他看来,通过单细胞技术对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异质性的探究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白凡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的吴青峰研究员主要从事干细胞谱系追踪和神经再生方面研究。在报告中,他重点论述了如何通过单细胞转录组研究神经干细胞微环境以及如何通过识别细胞类型和建立细胞分类标志物来进行细胞谱系重构,从而揭示下丘脑成体干细胞的特征与功能。


吴青峰研究员

智能与高端平台的研制与开发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刘鹏研究员和他所在的团队致力于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微流控和芯片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高通量筛选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他们自主研发了一种基于超疏水原理的微孔阵列芯片平台并探索了将该平台与超分辨成像系统相结合的应用。在报告中,刘鹏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该技术平台来实现芯片上的高通量细胞培养和对细胞的高通量化学/电转染,以及如何实现基因表达谱测序样本的高通量并行制备和超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


刘鹏研究员

来自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文路副研究员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技术(scTrio-Seq)。文路博士详细讲述了如何应用该技术实现对单个细胞中基因组拷贝数变异、DNA甲基化组和转录组同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以直肠癌和胃癌的案例研究为例,系统解析了肿瘤细胞亚克隆的DNA甲基化异质性及其与转录组的关系。


文路副研究员

结语

大会上专家学者们的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也让我们意识到基础研究、平台研发和临床转化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只有通过单细胞分析将细胞表型与全基因组表达深度融合,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和进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对疾病分子机制的理解,对精准疾病药物的筛选,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发展。我们希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继续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