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DC2018】圆桌讨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创新(研发和BD)

2018-09-09 09:19 ·

2018年9月8日至9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9月9日上午,在“孵化器模式创新与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分会场上,行业大咖围绕“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创新(研发和 BD)”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18年9月8日至9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直击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聚产业创新之力,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随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的上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生长期。本届高峰论坛紧跟国内外局势,以“聚产业创新之力,论国械发展之道”为主题,聚焦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突破。

9月9日上午,在同期举办的“孵化器模式创新与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分论坛上,在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博士的主持下,强生医疗新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华一、飞利浦中国影像研究院,院长周振宇博士、美敦力大中华区研发中心副总裁彭扬博士和BD公司商务拓展部的李晓涛围绕“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创新(研发和 BD)”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概要:

程立飞:从研发的角度,创新的角度,你们觉得跨国企业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彭扬:在现有产品的更新上满足需求。我们美敦力研发中心成立6年,第一年就有新产品能够上市,基于前一代的基础和本地对临床舒适性要求的了解,我们的产品快速迭代上市来满足本地的需求。

国内未来5到10年更多是突破式的创新。我认为突破式创新真的需要积累,而且要从技术本身和市场出发,包括业务模式的变更要配合整个技术,少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功。跨国公司在市场的培育和业务模式创新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积累。

周振宇:基因测序、深度融合、机器学习以及病人的开放状态,都是现在疾病发展的明显特点,这些方面近5年来在中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进入医疗传统行业后。我们飞利浦在中国本土的创新不仅是满足中国特定的需求,更希望适应现代疾病的特点,能够生产出来适用于全世界的医疗装备。

创新还表现在信息整合上面。我们知道中国一家中等规模的医院一年产生的数据量是70个T,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和放射有关的科室,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创新,这是飞利浦转型当中非常关注的事情。我们在中国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心,它结合我们在中国的三大工厂,致力于推动整体解决方案,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增值的专业服务。

飞利浦近两年也在努力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努力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公司转型为一个医疗健康科技公司。

程立飞:一个真正的本土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在什么地方?

华一:我们在中国很多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本土公司跟国外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创新。我们看到大多数本土企业都是生产性公司,他们生产的技术、结果、质量的管控相比国外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注意。

李晓涛:本土一些公司普遍存在着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跨国公司的要求,尽管做的产品不比跨国公司差,甚至比跨国公司好一些。这类公司在合规性和商务性上有比较大的挑战;此外,最近几年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公司,他们的模式和跨国公司还有差距,我感觉是定位不是很精准的问题,到底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有待思考。

程立飞:在今后的5-10年里,中国在全球创新里面会起到怎样的独特作用?

彭扬:突破性的创新虽然很少,但是我们看到在国内有非常多的科研院所,包括有一些初创公司已经开始显现这方面的苗头。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本土的创新是突破性的。

李晓涛:大家都有一个中国心,只是说利用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做事情,我相信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一定要本土化,也要加速这一块的动作,这应该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工作。

周振宇:在互联网+医疗方面,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巨头企业,相对外资企业更有优势,我相信飞利浦也好,外资企业也好,我们会跟本土的互联网+企业有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去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

华一:中国有资金、有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医疗器械上面缺的主要就是生态圈,创新的生态圈比较弱。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一起,在生态圈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和努力,中国就会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一部分。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历经十余年发展,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目前有460余家企业入驻,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集聚了6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8家医疗器械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苏州市的82%,占江苏省的50%。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60张产品注册证,2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