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DC2018】圆桌讨论: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及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何去何从?

2018-09-09 14:48 · 369370

2018年9月8日至9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在现场,行业大咖围绕“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及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何去何从”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18年9月8日至9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直击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聚产业创新之力,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随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的上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生长期。本届高峰论坛紧跟国内外局势,以“聚产业创新之力,论国械发展之道”为主题,聚焦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突破。

9月9日,在同期举办的 “体外诊断及基因测序”分论坛上,在思嘉建信创资管理合伙人及德国凯杰亚太区创始总裁施晨阳博士的主持下,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博士、深圳中科普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戴珩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王成彬博士、辰德资本合伙人赵瑞林博士参与了“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及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何去何从?”的主题讨论会。

以下为圆桌讨论概要:

施晨阳:请嘉宾们点评一下,我们国产的测序平台技术发展的现状如何?短板有哪些?

戴珩:我更多地是从应用的方面来想这个问题,二代测序在临床上已经很好地打开了一个通道,从临床的角度来说一定是要有合适的价格、合适的周期。国内,华大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是做的最好的。

三代测序最主要的是临床应用场景的问题。除了一些比较小众的结构性变异问题,其他的就是“鸡和蛋”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三代测序和二代测序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竞争的话,前者很难替代后代,在很长的时间上两者会共存下去。国内三代、四代测序平台都还没有真正成熟,特别是四代测序平台。

测序仪是多学科组合,包括高精度光学表面化学等,这些都是需要一个特别强的团队。没有十亿人民币的投入,根本就做不出来,而且一个产品从做出原型到在市场上真正上市,需要投入七八年时间。这种长跑有多少的资本方愿意和它一路跑下去,这个确实比较难。

林艺:我们看过一些公司在做基因技术,特别是三代、四代测序仪,但是还没有非常成熟。因为测序仪是多学科和行业协作的产品。

王成彬:作为医生,我们希望前沿技术能够应用于临床。但技术在上临床前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验证工作。现在的测序市场应该从行业内部进行规范。

赵瑞林: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测序仪的投资项目,我们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原因之一是因为技术壁垒非常多。

施晨阳:请问在基因测序行业,目前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林艺:目前测序服务这一块,NIPT模式先持有资格证,然后迅速在医院开展。目前来说,我们看了很多基因测序企业,因为政策的原因无法在医院里做。大部分还是和临床医生进行合作,通过医生把病人的样本送到第三方,去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在诊断的过程中,基因测序公司的价值和价格是否相符?这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在肿瘤领域,大家同质化的竞争比较多。我们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一些测序公司做一些差异化的服务。我们也看到了在其他领域有一些产品的开发,包括心脑血管、代谢方面。

赵瑞林:首先是大数据。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开始搜集数据非常难。怎样搜集有质量的数据库?这值得思考和规划。其次是中国制药企业需要针对中国人的靶点进行大量的测序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消费基因,做一些真正让消费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产品,这在中国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如果只是纯粹地做一个肿瘤检测,现在同质化的东西太多。每一个公司都需要想一下手中牌的异质性。我也赞成走大Panel这一条路,这个一般是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这对于投资人而言也是一个考验。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历经十余年发展,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目前有460余家企业入驻,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集聚了6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8家医疗器械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苏州市的82%,占江苏省的50%。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60张产品注册证,2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