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DC2018】圆桌讨论:当前政策条件下,如何打造一家优质植介入创新企业

2018-09-08 19:06 · 369370

2018年9月8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在现场,行业大咖围绕“当前政策条件下,如何打造一家优质植介入创新企业”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18年9月8日至9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携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拉开帷幕,直击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聚产业创新之力,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随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的上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生长期。本届高峰论坛紧跟国内外局势,以“聚产业创新之力,论国械发展之道”为主题,聚焦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突破。

9月8日下午,在同期举办的 “心脑血管与神经外科”分论坛上,在苏州信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捷博士的主持下,聚明创投投资总监庞秀炳博士、鼎科医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翁玉麟、苏州启迈医疗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霞玲博士、莱诺医疗首席执行官崔腾针对“当前政策条件下,如何打造一家优质植介入创新企业”的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概要:

王捷:请问大家对于看待专利保护的问题?怎样排布产品的优先权?

翁玉麟:专利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大势所趋,不可能一直野蛮生长,即使是微改进,也不可能是100%的全抄。企业肯定要根据临床的需求,做出自己的东西,一方面是为了销售,另外一方面也是公司的定位。如果你是一个有大公司背景的,或者是有大公司渠道在背后的话,你可以做一堆小产品,即一堆快速拿证的产品。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你这么一个思路的话,说实话是融不到资的,所以一个大产品,带几个小产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前推,公司的估值一定是基于你的大产品做的多快多好,有了钱才可以发展小产品。

我个人认为在融资市场这么差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把大产品往前推,还是要想着自负盈亏,自己有造血的能力,无论是什么市场环境,都可以立于一个不败之地、胜者为王。

崔腾:专利在中国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不重要——有专利的话,可以拿到非常多的补助政策,贴在墙上也非常的好看,也符合国家对专利的鼓励政策。但是,中国的专利体系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中国专利审核的过程不透明且混乱。

我个人对专利还是蛮关注的,也很感兴趣。我自己也会去国家专利局的网站上做一些检索和研究,从中你会发现类似互相冲突的专利至少是可以检索出一堆,互相之间都有类似或者是重合,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这些问题就意味着,即使是你申请到了专利,如果是想保护你进入一个门槛,实际上是不大现实的。所以,专利真正要有意义的话,专利制度必须严肃起来,必须做到一是审核有效,第二就是如果你去打专利官司,必须要降低这个门槛。第三个一旦赢了以后,要有一个执行的通道。以现在的现状来说,我说的坦率一点,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的意义不是特别的大。如果是非常原创的专利,我建议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国外的专利保护。

张霞玲:我们公司从建立到现在两年不到,一个核心产品是设备系统,还有多个是辅助产品,我们的策略是一定要有门槛。但是,为了公司能够向前发展,必须要有多个辅助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开动它的渠道,所以很同意第一位老总说的话,公司要有造血能力。

所有新产品的研发都是从IP开始的,我们在进入转化之前,先做IP,先和美国的专利律师把专利写下来。从我们在中国的经验来看,中国批的时间比较快。但是也很同意崔总说的,专利都很类似。

庞秀炳:我先表达一下自己的保留意见,关于国内的专利要不要无所谓,我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比如是你的家,你的房子是不是要上锁,这个就是防君子还是防小人的问题,你自己的产品有专利是最好的。

我们肯定是看中产品是不是有专利,我认同崔总说的最好是有国际专利,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一个是拳头产品和小众产品的问题,因为我做了十年的企业,一下子做了七八个三类的植入医疗器械,从08年开始,那时候做临床更难,我做了一个神经外科植入、腹腔镜植入的产品。李卫教授就是我们聘请的统计专家,非常的严格。那时候也可以取巧,但是还是实实在在的做下来了,最长的做了七年,临床就做了三四年。

王捷:企业到底是做单一产品还是小众产品?嘉宾们有哪些看法?

崔腾:如果一个大产品和一堆的小产品哪一个更重要,走哪一条路是没有一个绝对答案的。这完全取决于创始团队自己的能力和你对市场的认识。

如果企业要做成功的话,最终一定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拳头产品,比如说肾动脉消融这么一个产品。但是对于特别重磅的产品来说,它需要非常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这个过程是非常难,需要创始企业有非常深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很强的产品把控能力、临床能力,风险还是蛮大的。

一堆小产品也有好处,可能不一定可以画出很大的一个饼,但是公司的运营风险可以分散降低。对医疗器械来说,很难找到几个特别大的产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更加需要很快速的建立自己完整的产品布局,降低企业的风险。

我们公司有一部分的产品是自主研发的,另外一部分的产品是通过国外引进的。我们在耳鼻喉科四个适应症都有布局一些产品,有一部分是自己研发的,更多的是和国外的厂商合作进行研发的。通过这样子的方式,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布局。我们下一阶段,也会继续通过和境外公司的合作,拓宽产品线。

翁玉麟: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自己研发的,一方面我们不像崔总这里海外的资源比较强、对接比较好。我自己感觉特别好的项目很难拿到,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所以只能选择足够便宜、已经是被市场证明过还可以的产品。所以我们还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也不排除海外项目的落地。

张霞玲:我自己是公司所有产品最大的研发者之一。还有我的合作伙伴也是临床医生,听取他们的反馈,对产品进行修正和完善,所以我们的产品完全是自主研发的,在美国和中国市场是相同的水平。

庞秀炳:这个问题有一点难选择,我们不仅是选领域,也要选人。自主研发或外面引进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会投最合适的。

王捷:请问你们,各自最大的痛点在哪里?

翁玉麟:现在公司的痛点我们怎么样从一个有效花钱的公司变成一个有效赚钱的公司。跨过这一步的公司其实很少,尤其是过去几年市场上的泡沫,造就了只会花钱的公司。我们希望早一点贴近市场,但是这个也有一个矛盾,大产品没有出来,小产品非常的不好卖,怎么样可以变成一个赚钱的公司,这是我最痛点的事。

崔腾:我最大的痛点是缺人。公司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海外的合作也进展很快。一个事情要做好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有正确而且非常坚定的方向,第二个是要有足够的钱,第三个要有合适的人做这个事。第一和第二点目前还算顺利,我们的目标想的很清楚,在融资的方面也比较顺利。不管是在销售的方面,还是在注册,临床的方面,我们其实都很缺人,这是所有的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庞秀炳:我的痛点就是现在有多少的利好,因为我们是VC,我们主要是集中投资早中期企业,利好政策可以让早中期的企业能够快速的进入市场,对初创的企业和创新的器械能够很快的成长起来。

张霞玲:我从一个临床医生变成了现在创立公司,一边学一边做,痛点就是解决问题,不停的解决问题。现在我特别想要的就是学科里面的人,在中国要找优秀有经验、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真的是要花很多的力气。本土的研发人员要非常的强壮,才能支持公司的发展。大家要本土创新,就是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支持。

谢谢!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历经十余年发展,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目前有460余家企业入驻,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集聚了6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8家医疗器械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苏州市的82%,占江苏省的50%。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60张产品注册证,2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