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国内最首要的、关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高端会议,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于2016年9月10-11日在独墅湖畔顺利闭幕。今年的峰会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探讨全球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资本市场的解读,并设立了主题分会和优秀医疗器械企业路演,进一步搭建了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小编有幸和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俊勇先生、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先生、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先生、凯鑫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建燕先生等共同“围炉讨论”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圈。以下为讨论摘要。
Q:在各位看来,哪些元素或者标签是生态圈中最重要的?
程立飞:平台的重要性,有些企业没有做起来,不是因为缺少专业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平台。很多企业的自我成长得磨好几年,磨到后来产品和新鲜度没有了,或者说以后再想做,可能时间就赶不上了。我们就感觉到很多企业需要这样的高端人才,但又不是需要一个全职人才。所以我们就成立这么一个企业专门做这件事情。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投了一个专门做CD提问的企业,并和资本方合作,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合作非常好。最成功的一个体验是,我们把自己的人派进去,他们有他们的专业技术,我们有我们的专业技术,支持加速,使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这样对于投资人来说,它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第二是开放、国际化。现在国际化肯定是不可逆转,尤其是在医疗行业,其实很多时候各个国家虽然说人口特性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是差不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不同的地方、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你发现一个创新点的时候,往往我们会闭门造车,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一下别的地方、别的国家有没有已经发明好的,用拿来主义,把它搬过来,解决咱们市场的问题,开放性的创新就比自己闭门造车更好一些。
最后一个分工整合,实际上它是两点结合在一起,第一个要垂直分工,第二要整合。这一点在医疗技术行业尤其明显,它需要各个专科的合作,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大家都想成为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老大,都想成为美敦力。但是实际上别的一些国家他们有专门做生产、专门做设计、专门做研发、专门做各个领域专长的部分,再抱团、整合各自的资源,把需要交叉学科的技术做好。
庞俊勇:产业生态圈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包括平台、品牌、专业服务、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BioBAY作为一家公司或者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机构,比较专注在提供政策资源和专业服务,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影响力。我们提倡的产业生态圈,希望形成产业聚集,包括人才的聚集、信息的聚集、资本的聚集,这些都是生态圈能够运转的关键元素,而从这片土壤里诞生出的技术和产品,是生态圈能够不断繁荣的重要元素。此外还有一个元素network,主要是讲跨界与跨国的资源互通,整个network是生态圈真正能够做大的结果,也是一个必然。
Q:美敦力的创新性项目,它现在的运行情况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
程立飞:去年11月份合同签订,我们把苏州作为我们的发源地,组织了一个基金的启动仪式和第一次创新论坛,我们也请到红杉资本的CEO沈南鹏通过视频参与了这个会,请工业园区的领导做一个正式启动,并借这个机会组织了一个以疾病为导向的创新论坛,结合医生跟创业者和产业里面的专家一起探讨我们的需求以及解决方案。从1月份到现在把整个基金的注册、备案、公司的成立包括资本的到位都全部完成,团队也建设完成了。目前,四位投资经理、投资总监都已经到位。
我们准备了一个比较丰富的项目管道,目前完成了第一个交易、第一笔投资,我们在一两个月之内还有两三个项目会完成交易。除此以外,我们还看了很多的项目,国内外都有。我们也在跟BioBAY积极配合,希望能够引进一些海外的技术到苏州来。
Q:8月份“十三五”科技创业规划中明确非常多的提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问题,美敦力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程立飞:什么叫进口,什么叫外企,什么叫本土企业?现在这个线并不是这么清楚。从我们的角度,从严格意义上美敦力也可以变成本土企业。最简单的事情,把生产线移到中国。我们希望能够以中国市场为主导,做一些本土的收购,或者本土研发。比如我们收购了康辉,我们当时就在问康辉是不是一个本土公司,所有人都说是一个本土公司,只是股东换成了一个外企。微创的股东是日本公司,阿里巴巴的股东也不是中国人,其实股东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不是把进口产品调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挣钱,还是它真正是以中国市场为出发点,做中国市场需要的事情,把有价值的产业链放到中国来,雇佣中国员工产生税负。应该把真正有价值的放在中国,研发、生产、销售都在中国。达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变成本土公司,它的所有权有可能是多样化,有中国投资者、有海外投资者。
庞俊勇:现在所说的所谓国产化的问题,我认为是进口产品与国内注册的区别,而不在于公司的主体,你是跨国公司还是创业企业。真正要形成所谓的进口替代,是因为成熟产品的跨国引入成本比较高,不管是跨国公司进行国产化,还是本土创新公司进行国产化,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价格,让患者可以获得更优惠、更优质的医疗产品。
Q:BioBAY做一个BioNEST的孵化器,我也看到BioBAY近期一直在跟一些孵化器做一些合作,其创新模式以及意义在于?
庞俊勇:生态圈是一个跟产业相关的概念,一定需要专业的力量去构建,BioBAY能做的是整合各方的优质资源。在资源的选择上,我们越来越倾向由产业的人去做,这是我们跟美敦力成立孵化器,支持像凯鑫这样专业孵化器平台的根本原因,我们始终相信这才是真正能够找到优质项目和市场需求的平台,同时也是把人才资源能够快速引进的一个最佳方式。
孵化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模式,两年前政府推出众创的概念,孵化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众创的提升,或者说是凝练。众创最大的瓶颈或者难点在于项目的选择,孵化器都是由专业的团队和资金来做,它解决了项目筛选的问题,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这个也符合习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所说的“联合”的概念。如果从众创的角度来讲,它真正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而不是把很多的资源全面铺开,铺给各个非常早期的项目。
Q:最近几年以色列医疗器械投资比较热,包括国内很多投资企业都会到以色列去买他们的技术。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去以色列找最源头的创新技术,还是说国内当务之急把高值耗材的成本降下来?
程立飞:我们在探讨同样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中国目前阶段,包括我们也是自己研究自己的产品,为什么在别的国家已经成标准的医疗器械,在中国的使用率会那么低,差不多是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目前需要的东西更简单。我个人觉得你再引进一个特别创新的,更下一代的产品,可能意义不大,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大的疾病很明显的痛点,比如说慢性病、肿瘤、透析,我们都知道痛点在哪儿,医生也反反复复跟我们说他的需求是什么,但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就是一个空白,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需求。以色列的长项在于它有非常好的工程生态体系,政府也支持。他们做初创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卖给大企业,基本上他们不会放大这些创新。跟中国的临床需求是一个脱节,如果是一个理想世界,我们可以让以色列工程师跟中国医生一起来把这个创新产品做出来,满足中国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上很难做到。有国家的界限,有语言的界限,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对接这个资源的界限,这些是很实际的问题。以色列的工程师也很疑惑,他们一直在问中国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就知道去怎么做解决方案,但是没有一个人去介绍,这就出现一个空白。
庞俊勇:实际上大家都想往这方面努力,美敦力一直在国内寻求创新技术在本土的应用,从学术到科研再到产业化,他们都也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所以说大家都想做这件事,而且这件事情一定是趋势,它只是个时间问题。
陈杰:这个空白和差距就导致刚才你说的投资者去以色列,觉得什么东西都很新鲜,都觉得是好东西,就投它,把估值也提上去了。反过来到底有没有真的解决中国临床需求,那不一定,很高大上的东西,中国不一定适用,这个验证过程并没有实现。
孙建燕:前两天我们也接触过以色列的企业,他们的东西我们都看过,从技术来讲挺好,就是在中国行不行的通得好好琢磨一下,这就需要靠中国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第一。第二,产品很好,但是在以色列不能把它再做大,只是把雏形做好之后就到中国来,中国能不能接应,有没有团队接它,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要做的。其实凯鑫在做一些准备,如果技术过来,我们可以承接的就接,和投资公司合作。
第三点,我们必须得脚踏实地,有时候国人看到高大上的感兴趣,看到很漂亮的感兴趣,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可能没有人看上眼,但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其实真的很解决问题。
陈杰:国外的技术怎么样满足中国临床需求的问题,投资公司现在看到一种机会,有一个群体,他们很了解中国的临床,也有国外生物技术行业工作的经验,甚至有些人拥有国际知识产权转让的经验。他们一方面很了解中国的临床需求,看到巨大的市场,不管是妇科还是癌症,另一方面他们了解国际上知识产权的情况,不管是以色列、德国还是美国的技术,他都可以把这些知识产权以较低的成本代价引入到中国。引入之后最关键的是要在中国把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而投资人此时将会介入,给他们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元生创投有BioBAY的支持,资本介入的时候我们希望能把这些技术和项目引入到BioBAY,同时配上政策支持以及生态圈的支持,让它能在BioBAY生根发芽。BioBAY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实践。
Q:你们是怎么样去看待中国的医疗器械目前的现状,在整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里面,现在是不是有一些非常欣喜的或者新鲜的一些变化?
陈杰:从元生创投的角度来说,我们惊喜的看到有些产品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来设计的,满足中国病人未满足的需求。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刚刚投了一个项目,是做主动脉支架,包括肺主动脉支架,原来的一些产品不完全是针对中国人来设计的,更多的是针对肿瘤的。中国人主动脉的问题主要是夹层造成的,因为中国的高血压病比较多,80%的是因为主动脉的夹层,但是原来的产品对于主动脉夹层并不是那么适合。那么,我们最近投了一个公司,它的产品就是解决针对主动脉夹层的问题,这种也是高端产品,又是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类似的这种公司是我们特别愿意去考虑的,中国的这种原来有这个需求但是没被满足。
第二个我们看的一个方向就是有些产品不单单是说能在中国做,还有希望出口,它的技术和产品一方面能满足中国的需求,第二在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包括有个做动态血糖监测的,它的产品不仅仅是将来能在中国,在国际跟一些公司去叫板,我们基金会比较倾向于去投资。
另外,我们更多是从占有的战略投资的角度看这些标的,我们可能有些时候对产品、技术标准会稍微高一点,更挑剔一些,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医疗器械创新肯定要分这么几拨才真正能实现原创。大家在谈1.0版,所谓国产器械进口,这个还会发生,可能逐渐不会变成一个主流,我们看到的这些项目有这么一类,找到国际公司的产品作为标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渐进式的改变,它不是一个所谓的颠覆性的改变,但它更适合中国市场,把价值提高了,这是一个把成本降低、把价值提高,这是我们看到的比较喜欢的一种。
还有一种刚才程总(程立飞)也提到,我们看到一些借用海外技术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这块的二次开发我们也看到比较喜欢。原创需要三年、五年、十年、五十年左右,但我们看到一些包括医生,他们自己有一些创新的想法,他们自己琢磨出来一些技术,然后在病人身上用,而且还有可能在全球具有更多临床数据的创新,这种也有,非常少,凤毛麟角,很多医院也在做自己的孵化器,创新的基地,我们看到这种作为一个机会,但是我是觉得这个会花很多时间,会比较漫长的历程。引进一个技术做二次优化,有可能是中国下一拨创新主要的来源,而且是非常快捷、非常有效的一个来源,这样也能把医生的需求融入进去。
孙建燕:医疗器械绝不是滚动式发展,一定是整合,不断的整合。要有强势的文化,大家都认同,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共同的利用这些资源、提供资源、享受资源,加速发展、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最后付诸于老百姓。这个路子怎么走,其实是一个挺大的课题,我们现在规模虽小,但我们志向不小,凯鑫一直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我们和BioBAY在一起,我们也希望他们投资进来,大家积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现在又整合了两个大的基金,一个是君联资本,一个是理成资产,理成资产是投二级市场的,他们投的很好,君联资本在医疗器械领域或者医药领域投的也还不错。更关键的是我们和他们老板都有些共同的理念,大家一拍即合。
庞俊勇:我们觉得更多的是要看行业的机会,在中国因为整体经济压力很大,但是医疗器械行业反而最有可能在今后几年爆发,因为市场的容量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业界都能看到这一点,所以很多资金往里投入就是在整合众多资源,一定会催生出大企业,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现象,所以说医疗器械在很快的时间内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Q:怎么看待政策对于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格局有什么影响?包括可能对国内企业跨过企业、本土企业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未来计划方面是不是会有一些影响?
孙建燕:我也看了这个报道,首先我觉得这件事情做的很好很对。我一直觉得有些企业做的这事确实有点不够诚信,确实做得不好,严格监管是对的。这样对于后续的企业再做这个事,是一种正向的影响,不然你做临床实验都稀里马虎,产品怎么能够上市,上市之后对于患者就是不负责。我看了之后觉得挺好,开始整治了。作为企业来讲必须要诚信、真实、认认真真的做这个事情,因为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作为药监局来讲,要把握好整个的度,要不然就不管企业死活,要不然就是监管不够,这都不对,这个度把握起来非常重要,我觉得是正向的。
程立飞:外企相对国内企业有一些优势,海外的技术大家注重临床,我们很头痛,很多执行非常复杂,花非常时间,科学严谨性必须要尊重,有些时候我们有点过,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一下变得特别紧,所有人都会受到这个影响。创新是要允许风险的,如果说咱们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我们有专业的人在后面把控这个风险,而且有承担这个责任,为什么不可以给他们一些权利或者自由度,承担风险。就算是有些问题在医疗过程中,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如果不愿意承担风险,就不愿意把这些创新推到市场,我们的选择就是让这些病人只能不能接受治疗,这个风险大家有没有评估。
陈杰:以前大家觉得中国不保护专利很乱,或者专利保护不好,但是现在大家都在提高,因为我们自己的企业也需要保护自己的专利,当大家把水平提高的时候,都在这个平均线上的时候,这个水平自然会提高,可能需要一个时间。
庞俊勇:医疗器械相对与新药来说可能更难,因为它涉及的门类、范围和行业更广,产品个体特别多,国家首先启动新药的相关政策,然后再慢慢的过渡到医疗器械,个人觉得从整体战略上来讲,一定会有很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