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DC2016】中国医疗技术创新2.0:国产替代进口之后,下一个风口在哪儿?

2016-09-11 17:19 · 顾露露

“中国医疗技术创新2.0:国产替代进口之后,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圆桌讨论由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主持,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王捷,Devicix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Andreas Pfahnl,美敦力微创治疗业务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雅培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许钢锋,艾意凯中国生命科学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玮参与圆桌讨论。以下为讨论摘要。

作为目前国内最首要的、关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高端会议,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于2016年9月10日在独墅湖畔拉开帷幕。今 年的峰会继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探讨全球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资本市场的解读,并设立主题分会和优秀医疗器械企业路演,进一步搭建高端交流合作平 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医疗技术创新2.0:国产替代进口之后,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圆桌讨论由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主持,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王捷,Devicix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Andreas Pfahnl,美敦力微创治疗业务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雅培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许钢锋,艾意凯中国生命科学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玮参与圆桌讨论。以下为讨论摘要。

程立飞:我们这个小桌讨论很有意思,它的主题是国产替代进口之后,下一个风口在哪儿?

我第一个问题,大家谈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时候都不会离开这个市场,我记得5年前,大家给我看这个市场的时候,那时候外企都是垄断的状态,大概占80%的市场份额,国产企业占20%。但是短短4年时间这个份额颠倒过来,国企80%,外企20%。回顾这个历史,我们能够看出来这个市场有什么驱动力,使得本土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问一下全球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同事,许钢锋先说一下,因为我知道雅培也关注这个市场很长时间。

许钢锋:大家都知道雅培也推出支架,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美国获批上市,中国也正在申报过程当中,第一个拿到绿色通道,很荣幸在不久的将来会上市。

我们理解在中国几个企业做的非常优秀,像微创、乐普都做的不错,雅培在中国也不错,在中国能够做起来,市场方面比较领先,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创业家很努力,能够把握住这个时机,看得到市场的前景。第二就是技术,如果技术更新不是很快的时候,后起的企业,应该有机会赶上前面的。这两点国内企业把握的还是挺好的,能够在这个市场共同分一杯羹。

另外,看到中国巨大的市场,市场很大的时候可以迎来更多的企业,我是这样想的。

顾宇韶:谈一下个人的看法,这两块应该给所有创业者一个信号,是可以有一些突破的。仔细思考,他们是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包括支架,比如说已经85%的数量是国产的,不是一家,是有两家。再仔细想是做了一些点上的突破。在一些其他领域没有这么的容易,比如说我们的缝线应该是中低端,应该低于支架,但是为什么国内企业没有很好的突破,应该因为质量的把关,还有一个系列产品的完善。所以支架是一个好的例子,但是它有内在的因素,包括一个替代,包括它的质量,包括它的价格,进口产品的优势。具体的细分领域,还要具体去分析,哪些是更适合国内企业去的,不管是站稳脚跟,还是财务投资者期望短期内看到的,应该仔细去思考。

程立飞:稍微总结一下,感觉这个市场,首先有一个群,市场比较大。第二,技术相对比较完善,可能是技术的难题已经被解决,价格上面有明显的优势。增加一些有意识的支持,包括它的推广,几个因素加一起,就做起来了,外企没有吃亏,也获了不少的利。历史发生的因素我们再往前预估,下一步从什么地方出来?我想问一下王院长,因为他是我们的用户了,他代表我们的医院和医生,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王捷:其实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最想干的是什么?我们都用瑞士军刀,你想要什么,就能够拿出来什么。我反复说一件事情,创新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以医生为源头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创新。什么意思呢?临床上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我觉得心衰是一个,我们苏州园区只有一家,这不是为了做广告,不管你做的好还是不好,如果大公司没有看到,也不可能被买掉。

还有一个,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呼吸,呼吸的介入基本上是10年几前心脏的介入,用介入的方法来治疗我们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说重症哮喘。还有一个地方是什么呢?我们所说的内分泌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再就是,所谓的智能化、集成化、微小化是我们的方向。

程立飞:谢谢,有什么补充吗?

顾宇韶:谢谢院长的介绍,看3、5年还是看10年以后,任何颠覆性的技术,任何时间点都是很好的时间点,包括治疗。

第二,我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下,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任何跟病人直接相关的东西,应该会有好的突破。因为以前中国都是靠医生做诊断,100%服从,但是这些慢性病,自我病人的管理,应该有很好的突破,包括诊断的IBD。但是IBD新的技术都有颠覆性的,进去的时间点,或者更新换代特别快。

如果你看5到10年,外科机器人手术应该会看到像电视剧里面演的一样。机器人帮你做手术,这是更加长期的。

王捷:我想补充一下,刚才美敦力的顾总讲到,支架里面80%已经是国产替代,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跟支架配套使用的球囊导管,基本上都是进口的,球囊75%是进口的,在座有没有想过这个里面做替代。

上午听到国内不少企业做,我们想这个领域也是有文章可以做的,因为有不同的技术可以探索。从原料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成熟的,从我们雅培的角度来说也希望有国产的企业共同推动这个市场。个人觉得还是做企业家需要把握市场。需要有工匠精神,做一样东西把它做的过关,这样的话肯定能够替代进口的。

许钢锋: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大家要关注一下药物治不了的东西。

程立飞:咨询公司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咨询,你们从市场上研究过程当中看出,哪些是可以特别吸引投资或创业的领域。

陈玮:我们是一个咨询公司,现在中国公司和中国投资者的话题,不仅只看中国市场,也看国际的市场,这几天我们也在讨论这些话题,我是非常同意王院长的看法,不仅是技术上面的一些需求,还是需要一些临床上面的需求,技术上的需求还是需要考虑到的,有些技术如果没有在市场上完全发挥也不是一个好事,中国的患者,中国的病人没有办法完全吸收到这些新的技术,或者就是说已经不是主流的技术,不过在市场上还是很有用的。

最近看的眼科很多,7个大领域当中现在投资很少的。其实白内障的技术,虽然还是有更先进的部分,不过标准的白内障控制技术已经有了。中国有500多万人,在中国白内障的手术,只有在美国或者日本的1/5或者1/6,在中国市场前三名,国际上最大的白内障手术,一个是雅培,一个是雅康,在美国他们可能占90%,在中国70%左右,其他是零碎的小公司,为什么没有中国公司在这方面愿意发挥呢?

虽然在座有很多创新的投资者,也有很多创新的小公司,我相信肯定还有一帮人说我找到一个成熟的技术,现在就做,等三五年就可以在市场上有成熟的结果,而不需要再等5年7年。如果从市场上来说,还是有不同的领域,不一定追踪最新的技术。

程立飞:如果是1.0的创新版本,那2.0是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机会,找到国外的公司,或者是成熟的一个技术,然后在这个技术上改造,很多海外公司到中国来,看到2.0的技术,3.0,中国工程师中国医生做出来适合中国的产品,我个人感觉2.0已经在发生了,基于这个话题想问一下咱们的嘉宾,大家对现在中国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相对美国的技术而言,我们更多的是什么策略?是追它,复制它,还是比它更快,还是说有些地方有可能哪一天超过美国的原创技术?到了中国以后你觉得我们现在是1.0时代,还是2.0时代,还是往3.0发展?

Andreas Pfahnl:在全世界和不同的公司合作,开始拥抱创新的时候,他们更加的愿意去冒险,文化当中就会发生一个变化,积极的去拥抱创新风险,他们也不害怕失败,一旦建立了这种文化,很多人他们在一起就可以跳跃常规思维,去超越自己,进入3.0的时代,这样会驱动各种各样的产品创新,可以是渐进式的创新,也可以是颠覆式的创新。

如果看全世界的情况,我们看到有些国家和地区,不管在美国还是澳大利亚,有一些澳大利亚的公司来到美国,或者美国的公司来到澳大利亚,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有这样的理念都可能成为一个创新的领导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地区才有创新的才能,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程立飞:在中国你观察到这种创新的模式,你觉得我们是在1.0、2.0,还是跑向3.0?

王捷:1.5之前吧,我觉得不要妄自菲薄,还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跟美敦力美国来的同事说,为什么在中国做?我说你看,带着有色眼光看这个事,他说没有,如果这个东西在纽约做,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在美国做?为什么不提出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东西在中国做,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环境确确实实没有到达1.0,我们国家做创新的主题,应该是院校、研究院,他们本身连政策都没有理顺,你想想他怎么创新?而且有人提出来,以医生为主体的创新,这些大夫们,连创新这事都得我说了算。

跟这个相关的话题也非常的重要,昨天说到创新,我一个原来的老师说,你不能算是中国本土的。我说为什么?我拿中国的护照为什么不能算中国本土的,我想说的正因为我们这样的人在苏州,在中国,而且我们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中国向1.0、2.0的迈进有希望的,而且正在发生。

我们看一下苏州工业园区里面,应该做过统计的,看一下有哪些是自己真正原创的,第一是有,第二是很少。所以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还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先到1.0,然后再到2.0迈进。

程立飞:国内企业在中国做很多的事情,我的问题你可以补充,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公司能够做什么?

顾宇韶:一如果一个新的领域有一个新的药,这个爆发力非常快。因为我自己有一个早期诊断的部门,我们推的时候都非常的困难。哪怕我资金再雄厚,3到5年都做不到500万美金的销售,要认清一个事实,整个医疗行业是高度监管的行业,要有爆发力,对一个癌症的治愈,每年都会出现,医生知道药理,知道器械就可以了,而且这个过程又成为行业金标准。

我还是比较看好,因为过去几年GDP慢下来,会有更多的人看长周期的投资,包括医疗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包括中国工程师的聪明才智,可以很快跟上。外企在这方面,可以把最先进的前沿课题、思维、平台带进来。包括我们公司收购了以色列的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技术看好它,而是我们认为它可以打造一个技术平台,看到一个产品的技术可以成为平台的时候,这个需要跟踪的,会产生很多连带的效应。因为我们注册比国外晚2年到3年上市,但是我们一旦带进来的时候,这个理念在海外已经成熟了,有这个时间差,在平台上面可以打造一些什么,其实国内可以做的更好。

许钢锋:我是这样看的,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是被市场逼的,我们做器械的也一样,一个技术一旦成熟了以后,有竞争对手,我们要生存下去,就要找到自己本公司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哪儿才会更新。创新不是为了纯粹的创新,是为了公司的生存,是被逼的。首先考虑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立足以后自然而然有国际公司找到你,中国市场足够大,刚开始不要跟以色列去比,把中国市场做好、做专。

程立飞:就一句话,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陈玮:中国医疗器械要成功,我觉得需要药监局的配合。药监局注册这方面的话,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流程非常难解读。最起码我们客户看到的药监局是非常保守的态度,有些在国际上非常容易通用的,在中国还是要做额外的检验和测试,整个的临床批准时间很长。

每次你见药监局的主管,他说的东西跟上一个人说的都不一样。你要是希望在中国有一个创新的公司,其实到美国,到韩国做注册还更受欢迎。大环境下,政府“十三五”规划里面,几乎每一条都有创新这个词;药监局,或者科技局也有很多资金来辅助。不过,很重要的这一关,毕竟在医疗企业这里,产品要在药监局“过”,这些方面是很大的门槛。

程立飞:好像每年都讲的差不多,这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昨天跟庞总讨论的时候,政策、人才、垂直分工,都是一些必要的元素。一些必要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加速这个过程。

提问:回到中国,我们讨论国产替代进口,会看到整个研发团队技术积累各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要做中国最好的。各位老总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回来以后,未来发展当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企业发展中,包括技术,包括进入欧洲美国市场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顾宇韶:医疗行业有它的特性。医疗行业最大的价值是临床价值,要考虑解决一些临床上面的疑难问题,替代以前的治疗手段。第二,因为医疗改革,或者医保费用的问题,在临床、质量,还有费用方面要取得平衡。产品一开始并不是最领先的,这一块还是有价值可以挖掘的。第三,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家对基础健康的要求会不太一样。

许钢锋:国内公司希望有优秀的产品、技术可以带到国外舞台上去。首先要考虑这个产品带到国外会不会侵犯别人的IP。在国内可能没有,但是国际上有的话这个产品是带不出去的。这是一点。第二,你产品是什么定位?我们会看目标市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来说的话,比如说雅培,如果这个产品符合我们的产品线,我们愿意交流,主要还是考虑市场定位。跟跨国公司一起做舞台就大了。

程立飞:好,时间原因,我们要做总结了。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回到刚开始讲的,中国下一个站点在哪儿?你会投在什么领域?大家给一些干货,提出一个领域,然后简单一句话说为什么这个领域?从王院长开始。

王捷:妇女健康方面的。因为这方面都是空白的,实际上这一块在美国、欧洲都在大大发展。

许钢锋:中国市场特别大。看中哪个行业,50%以上都是有机会做的。

程立飞:往市场份额多的地方做?

许钢锋:对。

Andreas Pfahnl:我认为成功不能靠抄袭或者借鉴,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在我看来要考虑你愿意承多大的风险,要达到什么目标。现在有很多设备还是太大,不适合在身体里面,所以要让它微小化。应该怎么样把体积变小,这方面有很多创新可以做。

陈玮:很大的领域其实还是高血压这边。中国有3亿高血压的患者,25%是药物不能控制的,有些器械还是在临床中。中国也有类似的技术正在研发当中,还是可以考虑的。

顾宇韶:我有业务跟外科手术有一定关系,在座有一定财力,有一定耐心,有一定雄心的话,机器人手术这个平台,我非常看好它的将来。因为现在已经有机器人可以做非常复杂的手术了。这个不是梦了。如果有可持续的积累,虽然门槛比较高,但是一定会培养它,这个平台建好以后可以做很多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程立飞:其实最后5分钟大家听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大家都花了钱注册这个会议,其实刚才的讨论是最值钱。谢谢大家。

DeviceChina

DeviceChina积极构建行业健康生态系统,探讨前沿发展动态,搭建专业沟通平台,寻求发展解决方案。自2011年起,会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发明家、医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及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会,在业界赢得良好的口碑。

备注:文章根据嘉宾演讲整理,未经嘉宾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