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5-10-19 09:27 · 顾露露

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荣幸地邀请了赵国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20多位国内外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参会展现国内外在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7日至2015年10月18日在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行。


此次会议荣幸地邀请了赵国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邀请了 Krishna Dronamraju,Mark Bouzyk,Min Hu,贾伟平,刘杰,刘宗正,邱耕,孙树汉,Richard Wang,Yun F (Wayne) Wang,Xiang S Ye,尹玉新,袁正宏,Jinying Zhao,张弓,张学工,张学军,周彤,周中军等20多位国内外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参会并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展现国内外在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2015年10月17日演讲

首先,我们迎来的是大会主席赵国屏院士做的开场报告。


接着是诺贝尔奖提名者Krishna Dronamraju博士的报告。Krishna Dronamraju博士为本次大会准备的报告题目是「Genetic and Genomic Biomarker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今天上午的第三个报告是来自AKESOgen公司的Mark Bouzyk博士。Mark的报告题目是「Genomic profiling in multiple cancers: towards Precision Medicine」。


稍作休息,我们迎来了复旦大学袁正宏老师的精彩报告。袁正宏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做了题目为「慢性乙肝干扰素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


接下来的报告是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样本库主任王从容教授的报告。王从容教授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及其应用」。上市第六人民医院现有门诊高危人群、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社区人群、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家系等各类样本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总样本量超过12万人(95万份),并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糖尿病家系库(1400个家系、7100人)。王从容教授结合第六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跟我们分享了关于样本库建设及应用的宝贵经验。


今天上午的报告实在太精彩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学工教授来为我们做这个报告。张学工教授为本次大会准备的报告题目是「从宏基因组数据提取标志特征的方法初探」。张学工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利用一些公开发表的数据和自己采集的数据对这一问题从方法学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初步探讨了采用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从宏基因组数据中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以采用的几种主要方案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今天下午的主题是「生物标志物与转化医学」,下午的主持人是上海伯豪医学检验所的副总经理邱耕博士。


邱耕博士的报告题目是「肿瘤液体活检的现状与展望」,他结合团队现有的工作阐述以下的话题:什么是液体活检?适合哪些病人?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哪些技术平台适合应用在这个领域?各技术平台有哪些特点?目前能够临床应用了吗?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哪些?走向成熟会沿着怎样的路径?


接下来的报告是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刘宗正教授,他今天的报告题目是「警哨原理——基于外周血的疾病标志物筛选和应用」,刘宗正博士跟我们分享了他在疾病标志物方面的研究。对血液细胞细微变化的仔细研究分析,可以筛选出疾病特征性的基因表达变化(疾病标志物),从而发现疾病早期的蛛丝马迹。通过检测外周血疾病标志物可以为疾病,尤其是严重威胁健康重大疾病,提供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理学依据,还可以侦测机体对疾病的应对信息,提供机体有效清除疾病所需的治疗手段,并动态地监测疾病的发展动向,充分体现“精准医学”的优势。


今天下午的第三个报告是来自暨南大学张弓教授。张弓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破解新一代测序的危机困局:超高精度序列比对算法FANSe2及云分析平台」。张弓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他在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重要发现。


休息过后,我们迎来的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良丹教授的报告。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银屑易感基因病编码变异研究」。孙良丹教授主要介绍了银屑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后发现的编码变异。编码变异研究对全面深入阐明银屑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疾病预警、临床诊断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代智博士的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及临床干预」。代智博士主要讲了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为干预策略制订提供了理论基础。单靶点、单分子的干预研究可能无法有效阻止肝癌复发转移的发生,多靶点干预,多种靶向药物联合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方向。


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周彤博士的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新一代乳腺癌分子诊断的研发与应用」。周彤博士主要阐述他在乳腺癌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组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检测与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及局部免疫相关的66个基因表达,并以此对乳腺癌进行亚型分型,结合增殖指数级免疫指数,计算出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系数,准确预测出不同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风险并评估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答,从而有效地帮助医生和乳腺癌患者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率和生命质量。


今天的最后一个报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王晓建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新的血浆诊断标志物」。他的课题组从转录组学入手,寻找主动脉夹层病变组织中表达发生显著改变的基因,经过多重验证,发现了一个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血浆诊断标志物。

2015年10月18日演讲

今天上午的议题是「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检测技术发展」。上午的主持人是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伯豪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伯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华胜博士。


肖华胜博士就「基因检测与精准治疗」做了开场报告。近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从4P医学,即预测、预防、参与以及个体化医疗,发展到第五P:精准(precision)医疗。伴随着精准医疗的提出,针对肿瘤、遗传病、传染性疾病等的基因检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关注。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将是未来基因检测应用里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


接着是来自北京大学尹玉新教授的报告。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PTEN Family in Tumor Suppression and Metabolism」。PTEN家族在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次大会上,尹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在PTEN家族研究中的最新发现。


第二军医大学孙树汉教授的报告。为此次大会,孙教授精心准备了报告「非编码RNA作为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探讨」。


稍作休息,我们迎来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杰教授的报告,刘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大数据的疑难病诊治及肿瘤精准方案选择」。刘教授的精彩演讲,给了在场听众不少新的启示。


接下来,是来自东华大学的肖君华教授的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多重基因定量的新技术---荧光多重竞争性PCR(MCF)」。


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Agilent公司的Kevin Poon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From Anatomical to Molecular…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for CDx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Kevin Poon博士在他的报告中跟我们分享了Agilent在CDx研究中的手段以及Agilent在NGS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


今天下午的议题是「药物研发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下午的主持人是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玉华博士。

李玉华博士的报告题目是「Integrated Genomics and Pharmacogenomics Capabilities for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李玉华博士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生物标志物以及药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来自上海伯豪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周寅博士为此次大会做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核酸适配体——新兴的人造抗体」。


接着是来自礼来公司肿瘤研究中国/亚洲的高级主管叶祥胜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人源肿瘤模型在探索癌症生物标志物过程中的应用」。癌症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医疗负担不断增加和医疗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的一类疾病,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可以让成千上万癌症病人获益的新型癌症治疗策略,例如通过探究耐药机制而合理设计出的联合用药方案。事实证明,此类新兴治疗策略的开发离不开我们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相关性更强的临床前肿瘤模型的运用。叶祥胜博士将主要向大家介绍人源肿瘤模型在探索癌症生物标志物过程中的应用。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的胡旻博士做报告。她的报告题目是「Clinical value of ctDNA mutation testing」。胡旻博士博士主要阐述了适用于检测ctDNA突变的各种方法以及它们的临床应用。


接下来的报告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Yun F (Wayne) Wang博士,Wayne主要讲了「Something about biomarker and CAP」。


今天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安徽肿瘤医院的朱景德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DNA methylation based cancer diagnostics for the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cancer: bladder cancer paradigm」。朱景德博士主要跟我们分享了他在膀胱癌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