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

2015-10-17 10:00 · 顾露露

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7日至2015年10月18日在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行,此次会议荣幸地邀请了赵国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第三届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7日至2015年10月18日在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行。


此次会议荣幸地邀请了赵国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邀请了 Krishna Dronamraju,Mark Bouzyk,Min Hu,贾伟平,刘杰,刘宗正,邱耕,孙树汉,Richard Wang,Yun F (Wayne) Wang,Xiang S Ye,尹玉新,袁正宏,Jinying Zhao,张弓,张学工,张学军,周彤,周中军等20多位国内外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参会并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展现国内外在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目前,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此外,生物标志物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学或毒理学研究,以判断生物是否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中(如有毒化学品、微生物等)。


赵国屏院士表示,基因组学的发展是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因为基因组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通过分析大量的个体得到群体的共性,再根据群体的共性找到个体的特殊性,使得共性和个性相联系,且联系也更快更直接更实时,这样精准医疗的实施也就更具有可行性了。


随着高通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的不断进展,生物标志物包括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SNP、miRNA、lncRNA等都被列入生物标志物的行列。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前那种只 考虑疾病发病机理中某个单一因素的诊断方式。现在,人们可以从全局的视角去看待整个生物学系统对疾病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发现生物标志物的首要一步是筛选候选分子,随后对这些候选分子进行验证,根据它们在某些环境改变、给予药物治疗后或发生疾病的情况下是否发生相应的改变来判断这些候选分子是否为真正的生物标志物。

本次研讨会主题报告聚焦生物标志物在转化医学、药物研发、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技术进展以及研发前沿展望,为广大药物研发、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