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经由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正变得日益火爆。虽然奥巴马提出的概念多数都食言自肥,但是从最近召开的C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大会)来看,面对可怕的癌症,医学专家已经把精准医疗当成最大的希望。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了长达100多页的《精准医疗项目集群——建立21世纪医学研究基金会》的白皮书,这说明实现精准医疗的行动已经启动。一系列围绕精准医疗的“伞形试验”和“篮子试验”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其实精准医疗并不是新概念,它的本质是把基因检测与个体化医疗联系起来,把遗传信息作为诊断基础,并针对性地指导治疗和用药。
面对医学界对于精准医疗的趋之若鹜,制药企业的反应看起来似乎都有点慢。也不怪制药企业缺乏积极性,去年曾经让医药行业兴奋的大数据,其关注度已经渐渐褪色,毕竟缺乏循证依据,大数据得出的结果多半是有待验证的。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新靶点与新药物。但是目前,精准医疗似乎还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精准医疗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科学研究认为,遗传信息几乎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但是人类的健康是否全赖遗传信息来决定,依然存在争论。
精准医疗已经闪光
和传统的循证医学的治疗相比,精准医疗究竟有何不同?那只能说,精准医疗是在先进行遗传信息测试的情况下针对遗传信息开展的治疗。当然,这样的治疗其实只能针对很少的疾病,也只能针对很少的患者。对于大多数普通患者而言,看个感冒,还不需要精准医疗。
但是,对于很多无助的病人,精准医疗可能会帮上很大的忙。让精准医疗的拥护者最引以为豪的精准医疗成功案例是利用基因测序分析技术治愈一对脑瘫龙凤胎儿童。通过基因检测显示,这对龙凤胎存在多巴胺分泌缺陷,这可能是导致脑瘫的主因。在发现其因基因缺陷导致的多巴胺分泌异常后,医生采取给龙凤胎注射多巴胺的方式治疗,使得其病情得到极大好转。在治疗一年后,他们已经能像正常的儿童一样生活了。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精准医疗的前景。而在肿瘤领域,已经有很多患者采取先进行基因检测,然后使用有特异性的靶向药物。制药企业觉得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可以算作是精准医疗的一种,这种观点也有根据的,毕竟如果没有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多数患者都没有财力做基因检测。而基因检测技术如果没有如此快的进步,患者也很难通过一两次检测获得准确的结果。
药企成本或大增
对于制药行业而言,精准医疗带来的会是更大的压力,毕竟在过去几十年,整个社会已经适应了大病种和重磅药物的模式。患者人数和支付能力,成为制药企业投资时的重要指标。但是,精准医疗的目的是给少数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并提供给他们所需的药物。看来,以后制药企业不但要研发新的药物,还要明确这些药物适合什么样的患者,这必然会增加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
一直以来,无论任何国家的制度,医保报销市场都是制药业最大的收入来源。而作为一直处于占报销份额较少的诊断和检测,一直不能和药品的销售规模相比。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日后有限医保资金,恐怕会像检测和诊断,尤其是与人类遗传信息相关的检测和诊断,将抢占更多的份额。
而制药公司开发的药物如果想要得到处方,就必须能够得到基因检测的支持。由于检测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部分带来的医疗费用将日益增加,而药品获得报销范围将会受到影响。显而易见,精准医疗只会让病人吃更少的药。面对未来的变化,很多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这个准备。即使对于一些名列前茅的大型医药公司,诊断和制药依然是各忙各的,并没有见到紧密的合作。
对于制药公司来说,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在药物研发阶段探索与检测公司合作,通过遗传信息,寻找全新的靶点。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直接并购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并不是没有可能。以往,如拜耳把旗下的诊断检测业务直接剥离出去,而现在多数公司的想法会发生改变,他们会希望寻找与检测公司合作的机会。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无论统计方是谁,诊断和检测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增速都超过20%,而制药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告一段落。制药企业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必须追上精准医疗这一列正在高速前进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