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博士在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0年加盟软银,他的主要工作包括投资和投资后的管理。1998年至2000年,华平博士任麦肯锡公司的管理顾问,为高科技、消费品及汽车等行业的知名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华博士也在西门子(美国)服务了7年,在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担任管理角色。期间,他开发的许多新的技术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12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华平博士分享了他对投资医疗器械行业的看法。生物探索精选华平博士对媒体提问的回答分享如下。
Q:您对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人怎么看?
华平:我想从投资者的耐心也是因为行业特点,如果我们看医疗器械企业,像IT企业、消费企业来讲,从企业的诞生到参与开发,然后取得生产批文,到推向市场,最终如果能上市的话,这个过程其实比IT企业要长很多。
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产品本身的特点,是跟人本身有关的,所以对安全性各方面的问题,产品开发过程比较长;第二就是申请SFBA的过程,这是要做临床的检验。
总体来讲,我们看一下IT企业从诞生到上市,和医疗器械企业诞生到上市平均来讲多个3-4年。从投资商角度来讲,3-4年是不同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说行业特点、企业特点,投资商也要适应对行业要有更长的时间耐心。我们软银也在做IT、医疗、清洁的投资,我们对医疗的投资期望时间点可能会比其他的企业要长一些。
其实投资商是可以根据资金的特点来选择投资对象,每个基金都有一个周期,有的是五年周期、有的是十年周期,有的是二十年周期,根据周期来选择投资企业。如果说让早期的投资,也许从头到尾过程比较长,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如果是成长期,已经过了产品的开发阶段,到后面主要是快速扩张了时候,那样的时间点也是比较可控的,这是一个选择。
像刚才金总讲的,考虑进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出来,这是行业特点。出来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一是上市,我相信这个阶段会过去的;二是兼并或者出售;三是现在产业链开始走创业板道路。某种意义上讲,IPO是看得见的,大家也觉得可做,在中国还不是那么活跃,我相信中国将来3-5年一定会非常不错,一是国外的公司,二是国内的公司,特别国内的上市公司,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向。
Q: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是?
华平:我们在各种行业挑选投资企业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需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市场比较大,或者足够大,会有成长性。行业或者企业要有一定的壁垒,还需要有一定的回报,回报要足够高,周期可控。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往往我们看了很多的企业有两点上会比较纠结:
第一,医疗器械行业壁垒很高,但是规模往往不够大,比如说做一个产品,比如说做齿科的、做眼科的,还有做颈椎的,这个壁垒很高,但市场属于不大不小,或者像人工关节,这些市场不是那么巨大,但是利润很高。
第二,回报周期,团队也好,增长性非常好,怎么样找到企业能在相对很小的市场有综合能力,又能找到好的产品,要么团队有整合的能力,不同小的产品组合起来形式不同,我觉得这是医疗器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有回报的周期,从投入到退出的可预见性。
Q:您对于现在医疗器械的投资市场,大环境是怎么样的?您觉得现在是投资医疗器械比较好的时间吗?
华平: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时候,如果你看5年前,现在跟将来的5年,现在仍然是非常好的投资阶段,整个行业还是在快速发展,现在市场已经细分化了,细分化了以后,造成细分市场里竞争很厉害。有一次我跟媒体说,某些细分市场,特别是低端的,利润不高的,然后本身也不大不小的,这些投资的机会不是特别多。但还是有很多高成长、高利润的市场。像今天的论坛讨论都是有关跟微创、跟植入、跟人造的器械、材料,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现在走向家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产品。这里就开始形成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些市场成长仍然有好的投资机会。
Q: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跟国外比有差距,现在跨国企业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土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华平:其实医疗器械的市场,回看整个发展历程,20、30年前,包括低端的产品跟国外区别都很大,经过20、30年发展中国的产品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准,不光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其实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包括细分市场,东欧、南美都非常受环境,因为它的产品功能好、性能好。现在仍然有差距,往往是高端的产品,高端产品是很多年大投入的研发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国内由于规模还是比较小,国内成长性、研发的投入、技术领先性上,还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其实差距已经在缩小,整个医疗器械产业不是独立的产业,它实际上是凌驾于跨学科的产业,它有电子、软件、材料、器械,把这些工程技术和医疗的应用结合。现在从产业角度来讲,国内的电子技术我相信已经可以和全球媲美,甚至领先了,包括电子、无线、手机。材料也开始缩小距离,包括器械,中国因为是制造业大国,20-30年发展已经把产业基础打得非常好,我相信距离会越来越小。现在我觉得可能差距在哪呢?差距实际是在我们的技术和医学应用的创新结合,这方面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国外很多的创新都是技术人员和医生从临床上去结合、去了解而产生的,甚至很多医生发明出来的,然后叫技术工程人员配合开发出来的,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我觉得国内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产品开发的阶段,从医学的应用创新开始,只有那样的一个创新才是有竞争力的创新,这是国内企业现在在不断地缩小差距,现在我们投了很多企业开始跟医院、医生共同开发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产品。
(根据现场采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