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姜是老的辣”“参是老的好”——这事儿确有科学依据:在植物界,“老克勒”比“小鲜肉”更擅长对付害虫,原因是植物在岁月的长河中悄无声息地不断积累着抗虫成分,时间愈久,它对付害虫的“弹药库”便愈充沛,持续“作战”能力便愈强劲。
北京时间1月9日18时,知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这一有意思的研究论文。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陈晓亚表示,该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大战害虫”的精妙部署,而且有助于优化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害虫防治策略。
自我保护、抵御外敌是生物的本能。而植物的天敌便是昆虫。论文的第一作者毛颖波研究员告诉记者,植物拥有两件一套的抗虫“法宝”:“侦察兵”防御激素和“弹药”植保素,前者是一种防御信号,一旦植物遭遇昆虫袭击便迅速释放,启动防御响应,相当于“宣布”进入“植物大战害虫”的“非常时间”;后者则是防御物质本身,直接投入抗虫“战争”。
比如,植物最重要的抗虫激素——茉莉素(科普一下:茉莉素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因最早在茉莉中提取而得名),便属于“侦察兵”;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则属于“弹药”。
引起研究者关注的是,就如同人体存在“免疫衰老”现象(即年纪越大,面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越弱),植物发出的防御信号也是越老越弱,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抗虫能力却越老越强——“侦察兵”弱了,“弹药库”强了。
这是为什么呢?
陈晓亚、毛颖波领衔的课题组,与王佳伟课题组合作,通过模式植物拟南芥实验,解开了其中的奥秘——让“侦察兵”随年龄增长而衰弱的,是被称为“植物年龄因子”的微小核酸miR156;而“弹药库”老而弥坚的秘诀只有两个字:积累,就好比人会积累知识与经验,植物会随时间推移而稳定积累抗虫成分——积累更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防御化合物。
“植物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采取不同策略对付害虫:年轻时仰仗反应快,年长后有赖弹药足。”毛颖波总结说。
(咖啡师脑洞:自然界真是心意相通呢,人和植物有好多事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要更爱护植物爱护自然,不是吗?)